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评论:干细胞技术游走于伦理边缘
2012-12-07

  被戏称为“干什么都可以”的干细胞,在科研及应用环节涉及诸多伦理问题。不过,科学家更倾向于把当前的伦理危机归因于应用领域,并称“绝大多数所谓的干细胞治疗都属于商业欺诈”。

  11月29日,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共同举办的2012科技伦理研讨会上,院士、专家、生命伦理学者共同展开对话。

  他们认为,用道德伦理来约束科研甚至商业活动,其效力总是令人气馁。反观美国,不仅有详尽的伦理规范,也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伦理的背后就是FBI”,而我国“真正的法律一条都没有”。

  商业欺诈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指出,干细胞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来源、操作、转化三个方面。除了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安全性等共性问题外,人类胚胎与病人的利益冲突、脐带血存储的商业化、人兽混合胚胎的道德地位、跨物种感染等敏感问题,均已进入科学家乃至公众的视野。

  更多的伦理问题则出现在干细胞的转化应用方面,甚至已经演化为一大社会问题。目前,由于临床监管机制的缺失,世界上许多医疗机构声称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细胞疗法,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以寻找干细胞治疗手段为目的的跨国“干细胞旅游”,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是“干细胞旅游”的目标国之一,干细胞治疗乱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关键还在于对医院的监管,需要推进医疗改革并予以改变。

  “从探索新技术到新药研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在这几种途径上的研究一直都比较规范,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没有严格科学依据,既不透明又缺乏监管的所谓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美容,它们绝大部分都应该划到商业欺诈的范畴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周琪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