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侠:从经济学视角反思科学界分层现象
2009-06-12 科学网

  近来关于引进人才的话题很热闹,笔者这几年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才认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的基础又是如何确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重新反思科学界的分层现象。以往关于科学界分层现象的解释大多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直观、形象,但这种解释模式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掩盖了分层现象的本质。基于这种理解,本文主要想从经济学视角简单剖析科学界分层现象的深层机理。

  通常,一个群体分层的动力主要来自两种模式:自然分层与人工分层。保证自然分层可靠性的力量是时间。一个经过自然分层形成的社会群落往往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后才能形成,一旦形成,其社会认可度比较高,而且分层结构比较稳定。但这种分层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形成的时间成本太高。同时,这种模式产生的激励作用比较小,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人工分层的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的,这种模式的现代版本可以追溯到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其优点是,分层形成的时间大为缩短,分层标准具有可见性以及容易量化的特点,看起来更加客观,也便于操作。群体分层现象由自然分层向人工分层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工分层现象是一种主动的人才筛选的制度创新形式,它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但这种模式同样存在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层模式日益掩盖了市场经济社会运作背后所指涉的一些深层经济利益关系。

  在笔者看来,群体分层现象主要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在资源稀缺的硬性约束下的群体利益分配问题;其二,在群体中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其三,合适的分层幅度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重点。关于这点可以从激励角度粗略分析:如果分层幅度太大,这种分层对群体的激励机制就很弱;如果分层适中,则激励作用强;如果分层距离太小,则激励作用也很弱。针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点进行分析。

  所有分层现象的核心在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即资源在群体间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技术安排。中国的科技投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就拿近年来投入最多的2007年来说,R&D投入的经费折合487.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1.49%,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以上的平均水平。同期,美国的投入为3437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2.62%。2007年我国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42.3万人/年,而美国的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33.5万人/年(2002年),考虑到这些年的发展,应该与中国的R&D人员总量相当。这样算来,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差距就相当大了。由于中国科技人员的供给量呈现快速增加的状态,而科技投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员的增长速度,科技界从事科技的平均收益率呈现快速递减的态势,这对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相当不利。为了应对科技界投入长期不足以及收益递减的现实,通过加大人工分层现象,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尽量满足最有能力者,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科技界长期存在的不满情绪,毕竟那些不能进入各类人工分层的科研人员影响力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力集团。通过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的各种人工分层计划的实施,对科技界各类相对优秀的人才给予适当资助,补偿日益呈现的收益递减的现状,化解科技界日益增加的不满之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毕竟能够进入到各类人工分层计划的科研人员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同时,用政策引导那些没有进入各类分层计划的人员的未来行动轨迹。

  应该说,人工分层机制从制度安排角度上看,为科技界在理论上提供了很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独有特点,这类人工分层机制在现实操作中又无法避免分层标准制定中存在的混乱与搭便车现象。最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功能的严格分区,行政力量、经济力量等可以轻松绕过各类设定的门槛,很容易地侵入科技领域的人工分层计划,分层计划因此被严重扭曲,结果使分层计划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群体矛盾、提供激励机制的功能完全丧失,科技资源的使用处于严重低效率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分层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从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各类人工分层计划的制定应该最大程度上吸取自然分层中的优点。总之,这些措施仅是权宜之计,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全面提高科技投入,使从事科技活动的平均收益与社会整体收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才是治本的方略,今天运行的各类人才分层计划遭到人们诟病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只是让分层主要成为一种荣誉与承认机制,而不是退化为利益与资源的占有机制。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