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声音
李志民: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7-11-08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字体大小: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前导因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在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繁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重要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起步,60多年来我国高教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抓住若干重大发展机遇,实现了从教育弱国迈向教育大国的跨越式发展。

  1952年,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与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通过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对全国高校院系、学科进行调整,突出理工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建国初期紧迫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更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次年,中央分别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与教育工作会议,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大幕由此拉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211工程”和985工程先后启动。这两大工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台阶,使中国的一批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一些大学正在进入到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行列,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2017年,“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其战略意义在于: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调整结构布局扩大规模

  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通过法律政策、人事组织、评估拨款等途径,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区域布局、办学方式、学科设置等实施全面统筹,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显著特征,实现了由精英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过渡,即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槛。

  根据2016年初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我国本专科在校生仅10余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才200所左右,毛入学率仅0.26%。

  解放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布于东南、中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逐渐得到改善,偏远地区逐渐设置高等教育机构,至1971年,全国所有行政自治区全部设置了高等学校。虽然,区域布局的均衡问题一直是高教发展的难题,但通过总体调整的多次迭代,尤其是“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教区域布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比例过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保持一定增长幅度的同时,开始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合理的梯次结构。

  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已将高等教育入学门槛大大降低,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使得社会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地惠及普通人群。

  三、保质量支撑社会发展

  6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早在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会议通过了《稳步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一次将教学质量问题写入国家法律。

  为了提高办学水和教学质量,教育部从1987年开始组织进行评估试点工作,并于1990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轮学科评估,对于高校发展优势特色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在不断提升整体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始终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近亿人。他们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与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做出巨大贡献。同时,高校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促进了社会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四、与时俱进新阶段

  一个月前,国家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宣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也是中央政府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大学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快速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聚集一流的师资水平。人力资源是学术影响力的创造主体,学科实力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的毕业生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然,今天站在信息时代的路口,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在互联网+时代的屏幕化和碎片化特征下,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我们的教学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向“影响式”和“互动式”教育转变。翻转课堂、可汗学院、MOOC、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我们的上一代是数字难民,我们这一代是数字移民,那么现在的学生们已是正宗的数字原住民。当数字原住民都能够用极低的费用,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在网上完成学业、学到知识、提高修养、提升能力,那么我们的大学该何去何从?直面未来大学的挑战,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业者深思。(责任编辑李宝进,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 以“三个有组织”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