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师对休假很犹豫
回想起过去一年的工作,北京某重点高校教师张季飞不禁感慨自己的高产:完成教学任务256个课时、申报课题4项、投稿3篇,而与其他同事相比,这样的工作量只能算是中等。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下,他对近日来吉大的学术休假制度的新闻却表现出了犹豫。
林杰曾经带领研究小组对一些重点高校的教师就其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访谈,大部分受访教师都迫切希望能尽快建立起学术休假制度,以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而与此矛盾的却是,当休假制度近在眼前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又选择了犹豫。
洪成文说,学术休假制度在中国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大学老师是否欢迎。因为学术休假的本质意义还是要提高他们的学术生产能力。
对此,张季飞一语道出了老师们的纠结所在:“不是不欢迎,而是没时间、没精力欢迎。”
“学术休假提供给老师的是一个从容治学的心境,可整个大的学术环境是‘短平快’为主打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学术休假对科研工作很有助益,但在前途发展、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职称和发文量、课题数挂钩的今天,用一年休假放慢脚步很可能变成‘我拿青春赌明天’。”在张季飞的职业发展中,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今年4月,学校分配了部分到北大、清华学术进修半年的名额,要求半脱产,薪酬相应降低,结业考核也比较严格。而和申报课题时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不同,这次学习的申报人数为“0”。原本想报名的张季飞也被同事劝住了:“何苦呢,费力不讨好,还不如留在本校多做些课题。”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岂之也直指绑架学术的并非只是时间,还有环境:“我们每年都必须有若干论文发表,否则就填不好各种‘表’,显示不出研究成绩,因此,谁还能坚持‘十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都不行。”
洪成文说:“参与学术休假的教师很难规避学校过度管理的‘骚扰’。春天要报课题,秋天要评奖,各种评估需资料,各种项目计划要签字。即便人在休假,却总也逃脱不了‘身在曹营’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