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国家奖助学金发放有序 惩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2010-08-13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兼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12日表示,我国高校在奖助学金发放方面总体比较规范,迄今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违规问题,也尚未发现虚报、冒领等现象。

  据统计,2009年,我国通过奖学金奖励高校学生723.49万人,奖励金额92.92亿元,占资助总额26.76%,人均1284元;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资助金额95.26亿元,占资助总额27.44%,人均1412元。

  “从制度设计上,我们发放的每一笔奖助学金都是钱与人一一对应,资助钱款通过各级财政拨放下去,直接到学校,杜绝了虚报、冒领等违规行为的出现空间。” 教育部财务司外资利用处处长何光彩说。

  他指出,在奖助学金的名额分配上是否公平?在金额分配上是否平衡?是否存在有些学校有不是特别贫困的学生领取助学金的现象?这些都是教育部门特别关注的问题,并且每年都会在作预算时进行调整。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的湖南一些学校通过虚报人数等手段,多领、冒领上千万助学金补助的问题,何光彩说,湖南出现的问题是由当地审计部门自查发现的问题,是在2007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之初出现的。这一问题曝光后,湖南当地有关部门已责令有关学校及时整改。教育部也专门向湖南省资助管理部门进行了核实。

  崔邦焱指出,教育部在今年部署加强腐败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时,着重强调要加强对财政性教育资金的落实和管理。“相信随着信息管理、学籍管理的不断加强,今后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近年来,我国通过派出资助政策宣讲团、张贴宣传画、编印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大提升了民众对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了解。凭借各高校在向新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时一并寄送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相关政策更加熟悉。

  “交不起学费抓阄上学的报道越来越少,我们收到的感谢信越来越多,这使我们更加感受到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重要性,容不得半点马虎。”崔邦焱说。

  教育部日前在专门下发的通知中强调,各高校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审并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坚决杜绝不按规定标准评审、平均分配、“轮流坐庄”等现象的发生;要严格按照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规范勤工助学管理、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切实做好特殊困难补助、校内无息借款、学费减免、校内奖助学金等其他资助工作。

  自2007年秋季开学以来,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在公办高等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为此,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经费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到500多亿元,受到资助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为1600万人和400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90%和20%。(吴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为人人能出彩“加油”
·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助力贫困学子和技能型人才成长
· 李克强:国家助学金补助提高至人均2000元
· 今秋用于获国家助学金高中生不开通网络支付功能
· 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改革 推广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卡
· 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提高千元 缓解物价影响
· 高校规定吸烟酗酒者不能申请国家奖学金
· 2007年高校国家助学金将于12月底前全部发放
· 北京市博士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上调
· 安徽:民办职业学校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