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双一流”建设要跟城市与区域发展共生
“一个没有一所一流大学的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在广东团的分组发言中,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院士表达了自己对“双一流”建设的期待,“‘双一流’建设应该是跟城市发展共生的。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一所大学往往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一个区域成功的重要支柱。”
“大学与城市要双向互动和互相支持。”陈十一说,大学对一个城市的作用往往体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比如,广东及深圳是高端人才集聚创业的好地方。得益于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及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构建的大好发展机遇和深圳人才政策81条,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对我们快速成长、吸引世界一流团队、搭建起高起点的创新平台起到关键作用”。
高校应该针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新兴学科和朝阳学科为布局重点,以学术前沿与深圳城市发展需求的核心技术作为布局学科发展的出发点。陈十一认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应该被单纯的数据和排名所绑架,而要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关键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短板,高等教育在这些领域要发挥前瞻性的引领作用,促进升级,甚至弯道超车。”
去年,南科大筑巢引凤,新增建了两支研究团队,一支是智能计算的研究,一支是新材料团队。陈十一说,之所以组建这两支团队,就是为深圳市的城市经济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转型升级蓄积动能。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求。世界一流好理解,可中国特色在高校发展中如何定位?
陈十一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做了20多年流体力学研究,在美国,由于技术领域的高度成熟,这门学科发展已经处于稳定阶段,但在中国,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等多个领域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流体力学的应用空间依旧很大,这样的学科就应该定位成需要发展的学科,并且有可能建成一流学科。”
“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学研用,学校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释放教师、学生的活力和主动性。”陈十一举了南科大的例子,学校支持教授每周一天在企业服务,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短短两年内,南科大鼓励教师已建立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