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 职教综述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
2002-07-24    

字体大小:

  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解和发展基本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职业教育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据统计,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教育招生 30万人,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8万人,在校生11641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6所,招生为35万人,在校生为72万人。与1980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增加了4倍多,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增加了11倍。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2、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3、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通过培训,城乡广大新增劳动力和在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新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1、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大力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经过调整,共形成了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可以覆盖我国全部一、二、三产业的职业岗位,其中52%的专业方向是近年来新设立的。同时,还确定了与我国支柱产业相对应、覆盖面宽、需求量大的83个重点建设专业。由于职业学校的专业适应了市场需要,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住欢迎。据14个省份的抽样调查,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78.4%实现了就业,另有10%左右继续深造。

  2、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大力调整职业学校布局。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多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在此骑上,各地抓紧建设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到目前,共建设了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成为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四不靠”地区教育的困境和希冀
· 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21日召开
· 山东莱西:教育局建“局长在线”
· “绿色教育”构建教育公平体系
·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 职业教育专家谈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 上海电大成为上海市终身教育平台重要支撑
· 现代教育的双重使命
·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 北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教师俩人一电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