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志”“业”并举方能实现职教价值
2016-02-0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近日,一些地方“两会”代表为职业教育没有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而痛惜。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无技傍身,只能靠体力挣钱,回乡几年后便成为扶贫对象。

  其实,这是个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一方面是在一些地方,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成长发展和生活实际的真实需要,较少涉及到职业能力和生计的内容。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所办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孤立、分割的职业教育,以为职业教育就是教点技能就行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百年前,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有业和乐业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有业需要一定的技能资质,乐业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职业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教会人技能的教育,而需要将乐业作为其追求的境界。

  三十年前,笔者在一所职业中学作教改实验,根据调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了立志、求知、修身、创业的系列教育活动,每阶段进行半年多时间。立志主要针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信心不足,不了解自己,需要激发其内在潜能,了解如何立志,并确立自己的志向;当志向确立后再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兴趣拓展视野,抓紧时间求知;接着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注意修身,学会与人相处、沟通,遵守规则;毕业前半年多时间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了解创业过程和社会环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几年下来,效果明显。

  笔者从上述的经历中悟出了一条道理:对于个人而言,导致他贫困的有内因和外因。如果一个人有志向,就不会因为志短导致人穷,有志向就会想方设法求知、学技术、创业,寻找致富门路。

  作为外因,一个地方的贫困有多种原因,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主因还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政策,能否充分激发当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使当地居民真正安居乐业,能否吸引更多人到当地创业。把贫困归因于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好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只能说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另一种表达更准确:由于贫困缺乏产业支撑,反倒可能是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好的原因,而不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好导致当地的贫困。

  梳理了上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能分清主次,就需要系统考虑脱贫问题。首先在使当地居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就有了发展好当地职业教育的需求和条件,才能谈得上怎样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中“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职业教育是教育价值转化的重要一环,如果职业教育做不好,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多年积累的价值就难以有效实现转化。实践中实现价值转化的有效方式,就是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增强各阶段普通教育的职业意识,在各阶段教育中增加职业体验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和方向,寻找自己优势、潜能与社会需要的对接端口,将其作为自己志向和人生目标确立的基础。这些问题不能等到一个人进了职业学校才去解决,那时已经迟了。

  解决好这样一个个微观层面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才有可能发挥教育在防止和改善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无疑,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但重视不等于包办,要让真正懂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团队来办职业教育,让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消除职业学校的“衙门气”,建立开放的机制,引入竞争。不够专业没有活力的职业教育同样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只会败坏职业教育的名声,更不要说寄希望于通过它脱贫。

  待到哪天当地家长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就必然能在脱贫中发挥好“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储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