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民日报:新课标,新在哪?
2018-01-1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增加《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记者16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全部完成,于2017年底印发。

  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最突出的语文课标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与2003年版相比,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表示,在之前修订基础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历史课程中,设置“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

  这次修订,各学科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据介绍,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中,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

  修订后的课程对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办学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高中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求,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的要求。”郑富芝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聚焦新课标: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变化
· 初中科学课标修订组副组长刘洁民解读新课标
· 中小学语文将执行新课程标准 减低年级识字量
· 实施新课标要把握好关键点
· 义务教育新课标增现实问题 “婴儿奶粉”入课本
· 学者专家解读新课标修订内容 新课标变在哪儿
· 专家解读新课标修订内容:英语课程变在哪?
· 专家解读新课标修订内容:语文课程变在哪?
· 专家解读新课标修订内容:思想品德课变在哪?
· 羊城晚报:新课标,教材“洗牌”肥了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