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企干了半年多,杭州一家工厂出价年薪15万元,但刘洋没有心动。他得知母校招聘老师,便决定回校任教。他一边在教学和研究中积累经验,一边在学校的积极推荐下,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不断突破自己。
目前,刘洋已经四次在长春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三次在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2011年,他参加吉林省首席技师大赛,成为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师中最年轻的一个。一般人要20年才能完成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转变,他却只用了6年。
“现在我经常带学生参加全国各种技能比赛,成绩一出,各大企业就马上开出优厚的聘用条件,非常吃香。”刘洋说。
多因素致使高技能人才稀缺
“高技能人才稀缺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许跃伟说,人们总会将技术工人和苦伤累险联系在一起,认为当技工没前途。大学毕业后宁可当个月薪两三千元的“小白领”,也不愿去做年薪十万元的“大蓝领”。
刘洋认为,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普遍对技校存在误解。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宁可花钱上高中、考大学,也不选择技校。“有一些机械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有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能力属于认知层面。技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企业和工厂非常认可。”
大学门槛过低容易误导家长的教育心理。周大立表示,有些高考分数一二百分的学生仍然能考上二本或三本大学,这就误导了家长的教育心理,即使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要比读技校体面。“现在高考要分技能型和学术型,这就是一种转变,让家长认识到上技校后也可以考硕士和博士。”周大立说。
舆论引导乏力也是致使高技能人才稀缺的原因所在。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校长杨彬表示,应在社会上营造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舆论氛围,让孩子们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解放出来。“目前我校95%左右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国家2012年出台政策,对到技校学习的农村孩子免学费,即便如此,招生仍很困难。”
周大立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是主导,技校是基础,企业是主体。政府要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校搭建有利于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制度设计上,要让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上营造尊重技能、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