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系统漏洞缘何堵不住
多起泄题事件的曝光,令公众在关注有关部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在追问这些国家级考试为何成了泄题重灾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葛剑雄当着教育部领导的面要求教育部对研究生考试泄题给出说法。
3月16日,教育部发文称全国研究生考试泄题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开除学籍,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规严处。
曾负责侦办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泄题案的检察官称,保密制度得不到落实是泄密的重要原因。
“比如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规定了涉密计算机不允许上互联网,考试中心的人各司其职,也不允许互相交流。可事实上,这些工作人员不仅用涉密计算机上外网,甚至彼此都知道计算机密码。此外,虽然命题老师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签订了保密协议,但他们进入命题组都可以随身带包,如果有人想将考题复制走是完全有可能的。”
记者了解到,各种考试及相关培训已渐渐产业化,考试衍生的利益也日益巨大。在目前监管不力,惩罚不严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利益勾结、权力寻租的现象。
可为何监管系统的漏洞总也堵不住,比如全国四六级考试已经发生了十次左右的泄题事件。
“这次研究生考试,出题和监管的都属教育部,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督很难严格细致。”熊丙奇认为,考试不公平,就伤害了社会进步的最后一道底线,因为国家级考试是腐败最不该进入的领域,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危害甚大。
针对“国考”频频泄密事件,不少人呼吁司法机关强力介入,以公安部打击“假球”的力度打击考试泄题行为,因为泄露国家考试题目属于泄露国家机密,应该严惩不贷。
专家指出,如果泄题背后的利益勾结、权力寻租不被遏制和根除,万千学子乃至整个社会或许将失去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而取而代之的,恐怕是“钱能买到一切”这样的丑陋潜规则。本报记者 车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