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成功在哪里
请写出AABB、ABAB结构词语各4个——相信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都会为这个问题而挠头。叶开也一样,作为文字工作者,他不明白AABB、ABAB和成语的本意有什么关系。
对语文教材及至语文教育的批评,源自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花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时间甚至情感的情况下,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以“AABB”为例,孩子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做的练习对他们步入社会实际运用语文,对提高他们个人语文素养有何关系呢?而这样的练习充斥着他们的课堂与练习册。“这让我们看到,语文教材和教育处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有点像自说自话,只是对受教育者在这个封闭体系内能达到的水平用考试等手段进行考量,但对个人素养尤其是其走向社会后需要的素养究竟有多大帮助,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
叶开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编审,我经常收到一些普通作者的投稿,信件中没有称呼和落款,连基本的礼貌表达都不懂,而这些人都是搞写作的。所以,我认为提到教育,我们要看现状,我们的教育究竟成功在哪里?这两天,我买了一个小家电,说明书写得差极了。还有,看看我们周围张贴的海报、填写的表格,有几个规范?有人一提到语文教育,就提培养多少作家,我认为,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是写好一个说明、一封信件,这些基本技能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智慧
叶开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注重修辞和交流,以此形成个人道德观和社会人生观;而现在的语文教育则跟外语教育一样,注重语法。语文课不仅违背了语言规律,而且极其乏味,肢解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考,在肢解了语文的同时,也让孩子无所适从,由不解到厌倦。
“有一种说法,编写‘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我认为,这是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瑞典名著《骑鹅旅行记》50多万字,女儿两天就看完了,而且记得很清楚;《哈利·波特》7本250多万字,女儿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安徒生全集》4卷女儿都看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孩子们用脚走路,他们是识货的。”
叶开在自己的《对抗语文》一书中,列出了这些他认真品读的儿童作品,按年龄段进行了推荐,“没想到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受此启发,他正在着手选编一些“好东西”进行推荐,“不是四大名著,这些不需要我来推荐。我现在从《全唐文》里选一些古典文章。”
“现在的语文教材将自己作为语文的‘终极’,这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我看来,语文教材更应该像一本观光手册,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学和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大量阅读,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对于叶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表示,这些意见和建议值得业界思考,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复杂工程,学术性很强,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教材更符合教育规律,这对教材编写者是个挑战。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