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教师面对的是平淡的人生
2001-10-15    

字体大小: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富有弟子千余,那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何等的威严和尊贵。学生犯错,老师可以当面呵斥或以铁尺子惩戒学生,也不为过。诚然,这是一种极不平等、暴力型的师生关系,如今已不足为取。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那时的学生要学习知识、明白事理,教师简直就是权威,其地位之高隆莫有能及。这在当时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在如今教师已远远不止于如此作用了吧。

    今天的老师头顶上的名衔与荣耀太多了,先是“永远燃烧着自己,点亮别人的一支蜡烛”,其后又是一位“精心培育花朵的园丁”,还有更神奇的“改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次,教师还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耀的职业”、“伟大而无私的事业”,要不现在不是有个“教师节”了吗?如此等等。然而,当我们已习惯了这些封号时,我们却无形中已经失去了更多的尊严和自由,由此而来的是更多的无奈与尴尬。这些封号,从实践中来看简直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软性谋杀”。

    今天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面对的将是平淡了的人。

    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一切言行,在别人看来教师要懂得高尚,懂得谦让,懂得无私。人们把教师“神化”了,动不动就振振有词地来一句“还说自己是老师呢!”。原本可以据理力争的事情,也让这些话给打焉了,“谁叫你是老师”呢。诚然,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既是学生做人求学的楷模,又是世人品德行为的典范。然而,如果把“为人师表”随意泛滥乃至庸俗化,则必然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对教育的发展未必会是一件好事情。

    其次,教师要“学富四车”。有人因此而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桶论”,就是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这种言论相当肤浅而无知。如果那位老师永远都是“一桶水”,学生才是“半桶水”,如此什么时候才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这样的老师要不是“庸师”,要不就是无能了。假使这种现象大肆存在的话,如今的社会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好的老师,他懂得在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艺,要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当然,这是我们教师所应当努力追求的。

    再次,教师要“清贫持教”。一提起教师,在人们的形象中大都是迂腐可笑的,酸不溜秋的样子。更多的事实表明,从教授到中小学教师,大都清贫如初。今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门槛越抬越高,教师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经济地位远没有与社会对教师的近乎苛刻的要求相持平。相反,教师所理应得到的权益变得越来越小。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的日子比以前确实改善了不少,教师已逐步成为人们和传媒所关注的焦点,这应当是好现象。然而,当人们把高收入、乱收费、师德败坏等套到教师的头上时,当传媒不断以暴露所谓“败类教师”来取悦民众时,教师的心有多痛、有多凉。众多涉及到教师权益问题的实际案例中,教师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将是今后教育界内长期而突出的关键问题。

    不管怎样,如今的教师所面对的依然是平淡了的人生,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无法较好地执行自己的权利,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许多地方和众多方面受到了随意的践踏,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维护。或许这就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真实现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