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在沙漠里,一个声音对他说:“拣一些卵石放在口袋里。”他不愿意拣,但还是做了。当走出沙漠的时候,才发现口袋里装的是红宝石、绿宝石还有钻石,他惊喜之余后悔当时没有多拣。——题记
《国际终身教育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人的发展——面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看着这一长串的理论书目,你可能会想,这是准备攻读教育学学位的必备书籍。
“心平气和地对待教育,让孩子慢慢长大”,“活而不散,严而不厉”,“爱孩子吧,你生命的精彩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听着这些富有哲理深度的话语,你会猜想它们出自哪个学者之口。
我告诉你,猜错了。这些书目是一群年轻的小学教师学习过的一部分理论书籍;这些感悟是他们学习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个人体会。
“逼”你读书的校长
1993年,正是很多人被开放的大千世界撩拨得心绪烦躁的时候,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南马路小学里,新上任的校长赵翠娟给每个教师布置了一项新任务:读书,学习教育理论。
不情愿的年轻教师们在校长的严格“监管”下起步了。光读书还不行,还要写学习笔记。这笔记不是走走形式,校长不仅要检查,而且订了严格的标准——不许搬弄名词术语以显示理论的高深,要始终扎根于教育实践之中;书要自己读,联系实际要自己悟。
最初的日子漫长而艰难。有的小青年很懊丧:以为工作了就该永远和苦读书告别了,没想到碰上这么一个逼你读书的校长,唉!外校的老师不解地问,都是当小学教师,你们怎么这么累?一年,两年……赵翠娟“盯”得紧紧的。学校设立了教师论坛,不断设计题目组织教师进行研讨,鼓励教师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发表有质量的见解。像“爱学生是师德之魂”,“素质教育与整体改革”,“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等来自实践的题目,引起了教师们的兴趣,也常常激起热烈的讨论。无论是面红耳赤的争辩,还是心平气和的阐述,都无形中逼得你不得不再读书,再学习,再思考。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后带回来一个新观点:“二元对立,动态平衡”。十几个教师结合“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围绕着这个观点足足研究了半个月。
读书渐成风气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成了南马路小学的教师们实践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大好机遇。比如,在如何减轻过重负担进行有效复习的探索中,他们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遵循遗忘规律总结出“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恰当分布复习、复习多样化”的方法。在作业的设计上,他们总结出“以巧胜多、以精胜滥”的方法;小学语文中涉及背诵的课文不少,他们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读写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尝试回忆法进行记忆,让学生掌握背诵的技能,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渐渐地,读书在南马路小学蔚成风气。有个教师出差到北京,办完事就直奔书店。京城书店的书真多、真好,可是,书价也真高、真贵。叹息之余,他想出了“妙计”:干脆蹲在书店抄了起来。一位刚分配来的师范毕业生得知学校鼓励读书,便向校长提出自己爱好文学,也有这方面特长,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读文学作品上,校长应允了。但是,不久这位青年教师就感觉到单单读文学著作,不懂得教育理论,在南马路小学就有落伍的危险,她自觉地把读书的重点“转移”了。在学校里,好书成了“抢手货”,不下点功夫,想借到手就很难。学校订了60多种教育期刊,大家还是感到不满足,绝大多数教师都自费订阅了各种教育书刊。
理论之花结果了。读书学习,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南马路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三次举手还没有得到发言机会,他可以自行站起来回答问题。如果教师总是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动脑筋信口回答,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水平上。于是,“优秀设问”成了教师们努力的目标。
还有,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提出异议;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诸如此类,都包含着教师们的理论思考。
学习进入到新的阶段,需要更上一层楼。南马路小学瞄准了一个制高点:承担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课题。1995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四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兴校”早已从一句口号成为自觉的行动。2000年,南马路小学又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关于《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很自信地把研究题目定为《构建学习化校园行动研究》。目前,课题进展顺利,全校教师埋头课题的把握、设计,展示了他们不凡的理论实力。
课题深化了学习,科研提升了全校的学术氛围,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5年来,南马路小学的教师在各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82篇,其中6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前不久,记者来到了南马路小学,粗略地看去,这座15年前建筑的教学楼并没有传递出多少现代化的信息,整洁的校园甚至还透着几分局促和无奈。但是走进大楼,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读书,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些年轻的教师在读书中不仅懂得了如何去教书育人,也学会了品味生活,洞明世事,从更广阔的大千世界中汲取养分,发展自己。
《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3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