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
2001-08-27    郑晋鸣 通讯员 金福 小凡 建军

字体大小:

  ??记江苏省江浦县行知小学教师杨瑞清

  编者按:放弃两次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一心一意地回到农村去做“孩子王”,这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乡村教师杨瑞清为啥要这样做?他答:惟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看到他的这段日记,我们不能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看到,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去做,要扭转那里的落后面貌,人才是重要的因素,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位卑不敢忘忧国,杨瑞清正是看到这点,才毅然从我做起,担起乡村教师的重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需要一大批像杨瑞清这样的有志之人。他们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脊梁!  

抹不去“农”字情结

  20年前,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首届毕业生,平时沉默寡言的杨瑞清在全校毕业分配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同学们为留在大城市而雀跃的同时,杨瑞清却作出了一个不符合“潮流”的选择??回乡。当时有亲戚告诫他:你还年轻,选择要慎重。但杨瑞清还是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江苏省江浦县的一个农村小学??五里村小学。

  对于五里村小学,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其他小学。

  杨瑞清接手的是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38名学生有20多名留过级,“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到校上学”。上学,对大多学生来说仅仅是农闲时的“业余活动”。看到这些,杨瑞清暗下决心,一定要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并专门把自己接手的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

  开学了,班里总是有学生不来上课,杨瑞清经过了解知道,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的孩子根本上不好学,读个二年级,出门不用问路就够了。杨瑞清走千家、访万家,一边帮助学生家长干活,一边给学生补课,在他的耐心劝说下,学生家长被这个“顶真”的老师打动了。学校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旷课,全部顺利升入三年级,并有学生在市级竞赛中“破天荒”地获奖。看到村小学的巨大变化,淳朴的农民感动了,他们拿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为学校建了新校舍。

  正当杨瑞清的教学有所成就,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纸调令使他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县里任命他为团县委副书记,带着困惑和矛盾的心理,杨瑞清服从了组织的调动。

  身在县城的杨瑞清心里总是割舍不了自己教过的孩子们,告别班会上,一个个哭成泪人的小脸常常浮现在眼前。虽然县领导再三劝导,当了四个月“官”的杨瑞清还是向县领导递交了重回五里小学的请求。

  回到五里小学,总有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在别人看来杨瑞清成了一个“异类”。对此,他在笔记里写道,“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我甘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为此,1985年五里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杨瑞清在乡村办农村教育的思想深深扎下了根。

  
他创造了一套独特教育模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杨瑞清看来,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最真的爱。留级率高历来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看到因留级而丧失自信心的孩子,杨瑞清暗下决心,一定要关上留级这道门,让行知小学不再有留级生。就这样,南京市农村教育的第一个不留级实验班在行知小学成立了。

  杨瑞清请专家、访学者、查资料、作调查,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补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思路。行知教育思想打动了当地的农民,村民们办教育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又一次集资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杨瑞清在乡村实践“行知教育思想”的行动也深深感染了晓庄师范学校的在校生,先后有20多名毕业生志愿来到五里村小学任教。

  “让老师当教书的主人,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决不能为考试而教书、学习。”杨瑞清常对教师说,让孩子自信、快乐,等于给了他们一个西瓜;仅仅忙于考试分数,只能给孩子一粒芝麻。在行知小学,他开始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想让孩子在哪个方面发展,就在哪里寻找闪光点,让孩子充满自信,使其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成功。

  为此,学校专门印制了“优点卡”,由老师以第一人称对孩子的细小优点进行表扬,并签名。杨瑞清每周在全校的晨会上加以宣读,10多年来从没间断过。

  行知小学的不少学生家长明显感觉到,杨老师的赏识教育使孩子变了一个人,如今孩子变得自信、活泼、动手能力也强起来,同时也使家长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农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城市孩子走进乡村课堂


  杨瑞清是“生活教育”的有心人,身边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都能成为教育孩子的生动教材。行知小学校园里的柿子树、苹果树,在成熟的季节,伸手可摘的果子竟然没有一个孩子采摘,不少来这里的人感到不可思议。

  杨瑞清介绍说,这可非一日之功。20多年来,每到金秋时节,他都带领孩子举办“果实节”,劳动成果让孩子们共同分享。在他看来,乡村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育孩子,还负有促进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神圣使命。他要求每一个孩子要做乡村教育的“小先生”,即知即传,使每个孩子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一条纽带,使人人受教育,人人办教育,两代人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几百名“小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新鲜事、新话题从校园带进五里村的家家户户,科技、文化、军事等从前“陌生”的东西通过“小先生”这个纽带带进了每一个家庭。五里村的村民高兴地说,行知小学是个大课堂,不仅孩子学知识,大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电视上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广播里听不到的知识。

  在杨瑞清实施“乡村大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农民有钱出钱、有地出地,五里村村民先后提供80多亩土地为行知小学作花卉实验基地、蔬菜实验基地和水果实验基地,来自上海、杭州、南京等30多个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了乡村教育,来行知小学取经、探宝的人接连不断……

  在杨瑞清默默奉献的时候,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佳青年……在荣誉面前,他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仍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杨瑞清为了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现自己的乡村大教育”的信念,20多年来,他写下了120多本500多万字的教育日记,里面记录了他做乡村教师的梦想与激情、快乐与艰辛。

  乡亲们送给他的“农村教育之家”的牌匾,在杨瑞清看来,这是他得到的最高奖赏,20多年的乡村教育,杨瑞清无怨无悔,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现在仅仅在农村教育的道路上‘生了根’,我的理想是在‘乡村大教育’上开花结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