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的使用因人而异
山东胜利油田44中学 张福生
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用书,其价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具体到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用或不用,多用或少用,应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讲,青年教师走上教坛的时间较短,对教材的的把握不十分到位,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缺少方法,加上教学经验欠缺,所以他们多借助教参,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意义。而教龄长的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也相应丰富,所以这一群体对教参的使用率应比青年教师低。
尽管教参是由专家们的心血凝结成的智慧,但它毕竟是一家之言,所以不管是谁,都不能过分依赖它,更不能把自己的教案当成教参的“翻版"。备课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为何离不开教参?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附中 苗国进
教师使用教参乃至依赖教参,与现行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是“考”出来的,而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又往往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就考试内容而言,绝大部分是出自教科书,有的试题就是教科书中的原题目,而这些由编写者设计出的题目有的相当离奇、绕弯,除非由他自己解答,并且在教参中给出标准答案(或称参考答案),教师要想省心省时,只要转述这些答案就行了。有些题目并非原题,但却是命题人从教参中“发掘”出来的,教师如果不熟悉教参,不按教参内的提示去教,不下大气力去研究教参,去“发掘”答案,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只能按教参去教,让学生按教参所提供的标准答案去记忆。可以说,教学效果好(其实应该说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好)的教师大都对教参研究得非常透彻,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这就是教师“重用”教参的主要原因。
就以我们江苏省推广使用的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这套语文教科书共六册,每册都配有一本厚厚的《教师备课手册》即教师教学参考书,集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资料性于一体,是教师进行备课的最佳助手、教学的最好参谋。教参的内容中除去教学重点难点阐述、课文分析外,还有大量的由编写者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示参考答案、读中提示答案、和“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但如果考试的内容就是取材于教科书(课文)的话,又有哪个教师能对教参中所提供的答案掉以轻心?最好的也是最省事的做法是以教参为根本,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基本能保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教师就不得不使用教参,甚至于依赖教参。
教参??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山东省汶上县辛店一中 刘修志
尽管现在科技发展得如此迅速,网络技术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带给广大教师的究竟是什么?除了沿用了多少年的教参和课本之外,还有什么呢?应该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整个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投入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更是相对薄弱,不要说阶梯教室、网络平台这样的现代化设施,就是连一些录音机、电视机、投影仪这样的设备也还没有配齐。很大程度上说,教师还在使用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老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老模式来组织教学。没有了教参,老师又拿什么教给学生?
再说教育界倡导“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呢?很大程度上说是要从教参和其他相关资料上来的,如果连教参都没有,老师们会“闭门造车”吗?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不仅不应该远离教参,而且应该加大教参的使用力度,同时丰富教参的内容和相关资料。立足现实,同时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提供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参和相关资料。
《读书周刊》4月26日刊发《教参:老师该不该离开你》一文之后,编辑部收到不少一线教师来信,现将他们的部分意见,摘发于此,以供参考。应该说,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和条件不同,教师之间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社会人士、教师、家长对人才培养的观念也不同,所以,对教师阅读教参的意见有分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存在的是否就是合理的,应该继续存在下去的?教师读教参有哪些利,哪些弊?教参应放在什么位置较合适?参教问题的背后,是否暴露我们的教育水平、教育观念乃至教育体制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教参应该怎样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希望读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能继续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