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年轻老师的新居,100来平米的房子里,最惹人注目的是那间至少有15个平米的书房,环墙4个大书架,直顶到天花板,书架里满满当当全是书,而且有好多还是大部头的外文原著。“将近6000册。”主人自豪地介绍说。“为什么自己要买这么多书?学校不是有很好的图书馆吗?”记者曾经参观过这位老师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其建筑在全国中学里可能都算不错的,至少在湖南是数一数二。“图书馆哪有我这么多专业书啊。何况老去借也挺烦的,还要定时定量,有时你想要的书还不一定有。”这位老师抱怨道。
中小学老师,可能没几个到图书馆去借书的??这是在没看到调查结果前我们的猜想。可是在拿到2000多份调查结果,并让专家将这些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制成光盘,我们再一一阅读光盘上的数据后,这一观点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为数据表明,对收入菲薄的老师们来说,他们有许多人是在图书馆借书阅读的。
一组出人意料的数据
调查中我们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阅读的书主要是(1)向私人借阅;(2)自己购买;(3)向学校图书馆借阅;(4)去公共图书馆借阅。”结果居然有56.2%的老师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而且有91.7%的老师告诉我们说学校有图书馆,有35.7%的老师说不仅“有图书馆且新书较多,借阅方便”,有34.6%的老师认为校领导对教师业余阅读“很重视、有措施”。
湖南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的一个老师在调查问卷上还就学校图书馆建设写了一大段话,她告诉我们:“全区每个学校都有图书馆。仰小有图书馆且新书较多,借阅方便,校领导对教师业余阅读很重视,有措施,黄校长鼓励教师多阅读,并制定了一套奖励措施,教师阅读积极且有收获,希望教育局能向其他兄弟学校推广仰小阅读制度,使图书馆的书籍能被充分利用。”看得出,年轻的女老师对学校图书馆、对图书馆的工作非常满意,甚至有些自豪。“我们在图书馆室建设上确实下了功夫。”这个区的教育局长丁首强说,他告诉我们,区里早在1998年就顺利通过了评估验收,成为当时全省仅有的23个“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合格县市”之一。“投入了350万元,使全区中小学的图书总额达到了39万册。”他说。“湖南早在1990年就大规模地抓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1995年又成立省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之后全省各级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难怪,从那以后,全省的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换了人间”,10年里仅通过省教育书店这一渠道,就为这些图书馆供应装备图书3467种计3818万册,码洋达2.2个亿!我们所调查的另一城市厦门,小学也基本上是校校有图书馆??岛内是100%的学校有,岛外80%的学校都有。可是,“对学校图书馆我们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好好像也不是,说好觉得也不准确。”湖南一个50来岁的老师在电话里这样对记者说。“是不是可以套用这么一句歌词:让我欢喜让我忧?”电话里,记者与老师开起了玩笑。电话那头开始没有声音,大概过了半分钟,突然传出一阵笑声,是老师的声音:“这形容不错。”
老师:漂亮的图书馆里有我要读的书吗?
记者的中学生涯已经过去了20几年,记得20几年前我所在的中学可没有什么图书馆,只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还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灰尘满面,图书管理员是个没资格上讲台的“坏分子”,仅有的几百本书也是基本上不外借??除非有校长令。现在的中小学图书馆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做这个调查前后,我们跑了许多中小学校的图书馆,说实话,有的确实漂亮至极: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威武如将军般排列着的铁制或木制书架,还有整齐得无法形容的书标、目录卡……可是翻到后面的借阅登记,就不那么乐观了,许多许多书可以说从买来那一天起就是束之高阁的??没有一人借阅过,而且有的书复本量太大??据说按有关规定,图书馆藏书常用书最多复本可到50本,但记者在一些极小的学校图书馆看到,一些并不常用的书也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现象。仔细一问,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上面强行配下来的,如一些宣传部门搞的《精神文明读本》之类;有的是教育局或乡镇学区懒惰所致??由于交通或经费等原因,该分发到其他学校的书没有分下去,一古脑全堆在就近的一个学校里;有的是学校个别经办人员为得回扣所致??他才不管复本不复本,才不管适不适合师生阅读呢。所以尽管有些学校表面看来好像达到了教育部颁布的藏书标准??小学生均15册,初中生均25册,高中生均30册,但实际上真正可读的书并不多。记者看到,有的甚至连有问题的、该淘汰掉的文革前的一些书也还明晃晃地在书架上摆着,有的连杂志也拿来凑数,至于老师们喜欢的名著、教学参考用书,微乎其微??即使有那么几本,也不是最新版本。难怪调查时有老师感慨:“不是不想读,是校图书馆书太少。”从调查数据看,几乎是100%的老师经常阅读的书里包含有小说这一项,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学校图书馆这样的书籍并不多,“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最多一类的书就是教辅教参,其次是高考复习资料。”“我们学校书好像有一点,但借起来好不方便,规定时间去借,规定时间去还,还要规定借阅量。所以我们一般是自己买书,更多的是找同学朋友借,年轻一些的干脆到书摊上去租。”这个酷爱读书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正版书是很贵,盗版书就便宜了,全本的《神雕侠侣》,印制粗糙的盗版只要8块钱;而如果不想读盗版,到书摊上租书也花不了几个钱,每本书一天五毛钱,一个双休日抓紧一点,一块钱也就能读完一本好小说了??比上学校图书馆借“撩撇”(长沙方言,方便、干脆利落之意)得多。他自己就是用这种办法读完了《十面埋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书籍的。
图书馆:老师,你是我最苦涩的等待
“学校投入几百万才搞成这个图书馆,但来的人特别是老师并不多。”在一所重点中学的图书馆里,毕业于湘潭大学图书情报系的年轻的女馆长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记者随着女馆长将图书馆内内外外参观了个遍,发现这图书馆简直比我读大学时的图书馆还要漂亮,可“人气”却与我的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偌大的教师阅览室里,只稀稀拉拉坐着几个人,而大多读的还是《知音》、《家庭》等消遣性杂志;藏书室里,一些崭新的书昂首挺立着,像一排排待检阅的士兵,看来是从没人读过。此情此景,一句歌词突然冒上了记者的心头:你是我最苦涩的等待。这句话能不能替图书馆送给我们的老师们呢。
“是不是书不对老师的口味?”记者见女馆长好像不太高兴 赶紧换一个话题。“可能吧。但说实话,有的老师读书口味也不敢恭维。”女馆长说,怕记者有别的想法,又加上一句,“可能与社会大潮流有关吧。其实,如果有好的选择,我也不愿干图书馆。”也许是从来没人关心过女馆长的前途,她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她说,老师们对图书馆有意见有一定的道理,想看的书没有,应当担负起的导读工作几乎所有的学校图书都不能做到,为什么会这样?经费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员。大凡年轻的、学有所长的人是不愿干图书馆的,前途、“钱途”都没有,评职称麻烦,课时费没有,节假日、晚上和寒暑假还要加班加点,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领导和老师眼里,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相反,是一个养老和清闲所在之处,所以领导的亲戚朋友、引进骨干教师的家属、上不了讲台而落聘的老师,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往图书馆、阅览室里塞,这样,图书馆能办好吗?女馆长的话绝非危言耸听。记者在互联网上查到一个资料,我们这次调查的城市厦门,1991-1995年,市少儿图书馆对全市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共办班8期,前后有375人参加,几乎100%覆盖了全市当时的170多所小学,可到1997年再调查时,全市172所小学里只有63人培训过,占总人数的36.2%,大部分离开了原岗位,而且所有小学里,只有10个学校配有专职人员。而据另一个调查城市长沙市所在的湖南省来说,据介绍,从1995年开始,全省在75个县市举办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班,共办班142期,受训人员达10588人。但愿这支队伍能稳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