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上海市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校长队伍中,一直存在着处级校长、科级校长的等级区别。而这种级别的区分,并非根据校长能力和工作实绩来确定,而是由学校的“档次”所决定的:市级重点中学校长为正处级,区重点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为副处级,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一般小学的校长分别为正科级和副科级。
尽管校长们大都不太计较这些外人并不十分了解的区别,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但这种“官本位”的级别存在,使校长们的流动变得十分困难。薄弱学校需要加强,校长待遇需要考虑,教育行政部门在调配上往往陷于尴尬,薄弱学校缺少高水平的校长,使校风校貌长期难以改观。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行政级别,挫伤了初中和小学校长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改革势在必行
1995年,上海市静安、卢湾两区率先进行了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今年,该市正式宣布在全市推行校长职级制,并产生了首批特级校长和一级校长。
为了建立符合中小学实际和特点、符合校长成长规律的具有持续、稳定、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保证校长职级的合理结构,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听取专家、学者和校长等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后,变“宝塔型”校长职级结构为“橄榄型”5级12等的校长职级制度。
该制度是一种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它改变了原来校长的级别与机关行政级别挂钩,以单位的行政级别作为确定校长职务的做法。
中小学校长5级12等职级是在考虑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强调学校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贡献和工作实绩。二是注重强调学校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竞争意识和内在潜能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三是注重强调学校管理者在办学、管理、用人、分配自主权与责职权利相统一的法人地位。四是注重强调学校管理者个人的收入待遇与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挂钩。校长职级的认定不受原来学校级别、规模、类型和性质的限制。
校长职级的认定
对校长职级的认定,上海市采取了“三维聚焦”的考核办法。即:一是由校长根据测评指标,采取自我评价的方法申报职级。二是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与校长共事的行政和教师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评价。凡是有50%以上教职工代表对校长不满意的,暂停校长当年申报职级资格。三是由市或区县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采用直觉定位量化法的考核方法,由专家通过观察、访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途径,对校长作出整体性的直觉判断,并以简单易行的操作,进行比较正确的定位,达到直觉定位与整体性心理判断过程的趋同和一致。
为了给每一个校长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真正实现校长与机关行政级别脱钩,上海市还设计了对校长的素质测评考核办学难度系数分值增减方法和办学特色的加分标准,不论申报职级的校长在何种级别的学校,只要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被社会公认,都具有申报一级和特级校长的资格。这种在考核评分标准和测评方法上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评审认定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实践与成效
注重强调校长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理念和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效。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校长职级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十分重视反映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特色和创意,重视反映实施素质教育中校长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的成效和实绩。在扩大试点评审中,约有1/3的校长承担了市或国家级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他们大都具有锐意革新、超越自我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不少初级中学、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也承担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开展素质教育中显示出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注重鼓励、引导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促进办好上海的每一所学校。实行校长职级制度后,校长职级的认定不受原来学校级别、规模、类型和性质的限制,为每一个校长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样也为办学条件相对困难的中小学校长充分发挥才干和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将激励更多的校长到相对薄弱学校去勇挑重担,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改变后进学校的面貌。
注重倡导青年优秀校长敢于竞争冒尖和脱颖而出。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扩大试点中,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把有政治信念、教育理论、发展后劲和管理水平的中青年校长推到第一线,对中青年校长主要注重实绩、注重能力、注重贡献,鼓励他们敢于冒尖和勇于脱颖而出。原南市区教育局在推行校长职级制度改革中,有针对性地给35岁左右的优秀后备校长压担子,先后将4名人选安排在区重点中学和中心小学担任正职,经过2至3年的培养,都已崭露头角,并被评为二级校长。
注重在校长队伍建设中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原来中小学校长职务挂靠国家行政机关级别的做法,校长只能上不能下,推行校长职级制度促进了校长队伍优化的机制。静安区和卢湾区在推行校长职级制度的试点工作中,分别有两位校长工作实绩不明显,已改任教师工作。各区结合校长年终考核工作,每年都有20至30位校长实行换岗流动,这极大地激发了校长的竞争意识和争先意识。很多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实行校长职级制度改革,是为每一个校长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搭建了“舞台”。只有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才能在校长职级制度改革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被教育界同行和社会所认同。
期待职业校长
校长似乎从来就没有被认作是一种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地方某个官员调动,实在无法安排,就让他到学校去当个校长;某位教师工作甚佳,需要褒奖,就提他当个校长。因为人们通常把校长理解为一种职务,而职务又与具体的待遇相挂钩。比如处级校长、科级校长等等。而这其中我们似乎忘却了校长更是一种职业,一种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职业。
因此,上海市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既是对“官本位”观念的冲击和突破,更可以理解为是朝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职业化迈出的决定性第一步。
教育改革的实践已经在急切地呼唤职业校长的诞生。因为在时下,校长假如仅仅是一位优秀教师或者是特职的行政管理者,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了。校长既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也需要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在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中,校长还必须具备“经营”的能力,即对学校的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提高等负有重要的责任。看来,职业化将是今后培养中小学校长的必由之路。(金天)
考评方案(摘要)本考评方案采用三级体系。一级指标4条,体现了校长的办学过程、办学能力与水平以及工作实绩;二级指标8条,是考评的具体因素与打分点;三级指标32条,是给二级指标打分时的观察点与依据。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观念: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措施;兼顾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法规、政策与条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没有违反教育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教育改革:校长能针对学校自身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特色发展目标以及达标方案,并努力实践;学校有研究课题,能用教育科研带动学校的整体改革;鼓励并组织教师通过科研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校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供学校教育改革所需的人、财、物。
学校管理 常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能确保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有明确的决策、议事程序,完善的日常管理规章和健全的办事规程;机构设置精简,编制使用得当,岗位职责明确,人员角色到位;资产管理良好,对现有资产用出效益,并努力争取资产的保值增值。事业发展:学校有事业发展的近、中、远期规划;能积极争取并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办学条件逐年有所改善;重视教师在职进修,师资队伍水平逐年提高。
教育教学 教育工作:校长重视学校教育工作,学校风气正,学生行为规范好;学校育人工作有具体内容与措施,并形成有特色的传统教育项目;熟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校长能做好人的工作,干部、教师队伍精神状态好。教学工作:校长熟悉学校教学工作业务,学校有简明、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诊断、调控全校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办法;校长熟悉主要学科的教学,在1?2门学科教学中有较高的造诣,是本校学科带头人;校长熟悉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听课、评课能力,能指导并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校长在培养与指导青年教师,带教教师方面有成绩。
主要业绩 办学成效:学校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教学工作有成绩,教学质量有提高;毕业生全面发展,受到用人单位或高一级学校的欢迎;形成有个性的办学经验与特色,能在同类学校中起示范作用。个人成就:校长本人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或得到某种嘉奖;有教育科研课题或成果;廉洁奉公,待人诚恳;在同类学校或同一学科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