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眼前站着一个瘦削面庞的青年人。我犹豫了一下,难道他就是我要采访的傅松滨吗???国家863重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卫生进步三等奖等7个奖项的获得者;国际人类基因组织成员、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难道众多的荣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傅松滨,15岁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此迷上遗传学。从他决定不搞临床转而献身遗传学研究开始,已经23个年头了。花开花落,春去春归,23年来,不论环境是否有利于他的追求,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挫折,傅松滨始终不渝地攀登着。如今,所有这些辉煌环绕在他周围时,他是当之无愧的。
1982年,傅松滨大学毕业来到位于吉林市的空军医学高等学校任教,成为一名19岁的大学教师。1988年,傅松滨报考母校遗传学专业的研究生,从此在这块领域里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历程。
科学家的成就总是被人仰慕的,科学的结晶总是令人赞叹的。然而,科研的过程伴随着周而复始的枯燥和单调,呕心沥血可能只收获失败的沮丧,无数次竞跑也许就倒在冲刺的一刹那。只有坚韧不拔、无怨无悔的执着,才能摘取胜利的花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傅松滨手里绽放出最瑰丽的花朵。我国关于实体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一下子站到了学科前沿,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谈及所有这一切,谈及他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傅松滨固执地不许使用任何形容的语言。“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他的大眼睛里闪着真诚,单纯无邪地笑着??你不得不尊重他的要求。
可是说到他的老师,我国著名的遗传学专家李璞教授,傅松滨的话明显多了,也流畅了。当年,正是在李璞老师指导的一个遗传学课外活动小组里,傅松滨开始对遗传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重返校园后,硕士阶段做的就是李璞的课题,博士阶段的导师还是李璞。“李璞老师的学问是最好的,做人也是最好的。”言语中流露出他对师长的敬慕与爱戴。
遇到李璞这样的老师,是傅松滨人生的幸运。也许,这也是傅松滨对自己的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的一个缘由吧。他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大学毕业后的5年教学生涯使他对教学工作驾轻就熟,但他却从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从不照搬课本教材。他总是把自己最新的思路、最新的想法毫不吝啬地介绍给学生,启发他们。他的教学中信息量很大,但是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全盘端给学生,他会介绍相关的网站,让你自己去查阅资料;需要什么器材,他会提供国外的有关公司,让你自己去比较了解。一般来说,当导师的都希望自己带的学生做自己的课题,傅松滨也不例外。他搞肺癌基因治疗,很需要有人接着做。但是他的一个学生提出改做其他题目时,他不但支持,而且提供各种信息,千方百计帮助她。“傅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的学生这样说。不过,傅松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他希望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关系,更像朋友,而没有“师道尊严”。平时,学生们和他是很随便的。他的图书是开放的,谁想看尽管自己去拿;他的办公桌里常常放着方便面,谁饿了尽管找来吃。休息时,他会带着学生们活跃在运动场上。傅松滨爱好体育运动,冰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样样精通,这一手,就足以让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们围着他团团转。
看上去温和平静的傅松滨还有另一面,据说,有个女学生因为实验中马马虎虎,就被他训哭了好几回。“我们的老师是个完美主义者”,这是他的学生对他的另一个评价。
1996年,傅松滨出任哈医大基础医学院副院长,1998年,又挑起了院长的重担。他的志向在科研和教学,无心涉足行政管理。不过,“如果我不当院长,就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人才的流失,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傅松滨说。看到自己亲自带的学生能够留下来的不多,是他最大的悲哀。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师??也许是这个成功的青年人今后的一个新课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