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教授辈出的群体中,今年38岁的江云宝引人注目。由于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遴选为当时厦门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担任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迄今只有10年执教生涯的江云宝却被人称为教学行家。他师从著名化学家陈国珍教授,是厦大化学系一手培养的学士、硕士和博士。陈教授和化学系老教授的严谨教学态度和治学作风深深感染了他。他热心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的基础、主干课程的课堂和实验教学任务。在积极向前辈教师求教的同时,认真钻研教学法,针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热情洋溢,逻辑性强。对于本科生课程,他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循循善诱,并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有机地结合到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启发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学习重要性及其与科学研究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同时引导他们将已学知识相关联,在帮助理解新学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知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研究生教学,江云宝则采取启发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学科的成功研究实例和自己的研究体会,介绍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思路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开展,这一教学方式深受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江云宝十分注重教书育人,时常教育学生要“认真做事,认真做人”。比如,针对高校学术界存在着少数人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甚至剽窃他人成果的歪风,他告诫学生做事做人都要诚实严谨,对学生进行一番科学研究规范道德的教诲。在化学系,许多人对江云宝那饱含激情的人格魅力,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但又近似苛刻的作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云宝成长在梯队建设和科研成果令国内外一流大学瞩目的良好环境之中。他既是教学行家,又是科研俊杰,其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分子光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和荧光光谱分析化学,侧重研究分析化学检测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多年来,他系统研究了超分子有序介质(环糊精,正、反相胶束,表面活性剂?环糊精混合体系)中的荧光光谱学和荧光探针分析法,自1990年开始分子内电荷转移光物理化学、荧光探针和传感研究。他先后承担了10多项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70多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他曾三次到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和研究,因成绩突出,获得洪堡基金会的高额仪器资助,最近又获得德国大众基金会高达8万欧元的学术资助。
成绩带来了荣誉。江云宝在1994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和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