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削的身材,着浅蓝衬衫米白色长裤,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好似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
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8岁的龚明教授吗?他似乎要比实际的年龄年轻许多。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其他教师都这么搞教学、科研,没什么好说的。”刚要开始采访,龚明就直率地给记者来了个“下马威”。
1991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龚明回到了故乡昆明,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工作。“我喜欢昆明,我觉得在这里做研究挺好的。”可不是吗?在被誉为“生物王国”的云南,从事生物方面的研究一定更有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5楼的一间实验室,对龚明似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自1995年以来,龚明每年都要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搞合作研究,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一年,但时间一到,他总是准时返校。学校党委书记刀兴福由衷地说:“在许多科研人员都纷纷到国外发展事业的情况下,龚明这样做,的确是难能可贵。”龚明的目的却很明确:“我们要用外国人的钱和设备,做我们自己的事。”
“我喜欢生物,最大的愿望就是静下心来搞研究。我把自己定位在实验室里。”龚明的办公地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实验仪器,书桌上堆放着一摞摞的专业外文书籍、资料,他大部分时间就花在这里。前些年,学院成立了一个面向市场的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到学院工作不久的龚明被委以重任。但没有多长时间,他就以“我不适合做这工作”为由向学院提出辞职,学院对他也十分理解和支持,接受了辞呈,让他专心致力于科研与教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汪旭说:“龚明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学院为了让龚明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不再给他安排本科生的教学任务。
“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在未知的科学领域不断探索。”说起自己从事的工作,龚明显得兴致勃勃。“你看,这是经过低温处理过的玉米苗,已能经受住50度高温的考验。”他打开温箱,指着一盘依然嫩绿的玉米苗说。
这几年,龚明主持《植物对逆境胁迫交叉适应的分子机制》和《构建诱导表达钙调素和钙调素结合蛋白转基因烟草体系》两个项目的研究。项目组由12人组成,其中6名是研究生,“项目研究要由大家配合才能完成,我的工作就是掌握国内外这一领域最新信息,把握住研究方向。”
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植物如何感受外界信号,调整代谢过程,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呢?近两年,龚明就在进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从玉米的实验上发现,植物通过短期热处理、冷处理、或短期的干旱预处理,均可同时提高植物的耐热性、耐冷性、耐旱性及耐盐性,表明植物存在着对逆境胁迫的交叉适应现象。换言之,当植物进行某种逆境锻炼时,不仅增强了对这种逆境的抗性,而且还同时增强了对其他几种逆境的抗性。汪旭院长说:“云南许多地方环境恶劣,这项研究结合云南实际,可能会产生新品种,将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龚明进行的研究令记者感到新鲜,他的教学怎么样呢?学生陈勃说:“我很喜欢上龚教授的课,从不搞满堂灌,他要我们先翻译阅读最新的国外英文教材后,由我们主讲并结合专题进行讨论,最后再由他来归纳总结并补充,有不同看法,师生还可展开讨论。”龚明的这种教学形式对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教学中,龚明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总是对学生说,不要可惜药品,要求每一个实验结果至少要做3次以上。每月要写实验计划和小结,实验过程有问题及时修正。对论文写作,龚明对学生就更严了,可写可不写的不写,写就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要在国际最具权威的刊物上发表。
这就是龚明,一个看似很“平”很“淡”的人,一个在科学研究上却一丝不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