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但是,一些学校片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过分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走向极端。拿课件来说,一些学校不问教师实际、不问学科特点、不问教学需要,一味地强调课件。稍微“上档次”的课,都得有课件的参与,而且得自己制作,有的学校甚至硬性规定每个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制作一个课件上交??不管教学中用不用。课件,成了学校衡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标准,成了学校考核教师业绩的一个“硬件”。笔者以为,这样“大规模”地、强制性地做课件,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悖“资源共享”的原则,于教学也无益。
该不该用课件,该不该做课件,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课件作为“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教学资料”,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而不能脱离教学或取代教学。数理化等学科,抽象的东西多、实验演示多,不妨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一定要自己做),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不必做课件。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看《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大纲》还要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要加强读写听说训练,使四种能力协调发展;要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凡此种种,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都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完成,绝非课件所能胜任。
从语文教学内容看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凭借。从这个角度讲,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众所周知,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世上少有的,它具有模糊性、创造性等特点。课文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再创造的天地,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思。有一千个学生,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种想象,就能创造多少个“罗敷”。可以说,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也是想象创造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盲目介入课件,把本来需要借助语言中介进行想象、再创造的审美意象,制作成一目了然的“看图识字”、“看图说话”之类,不但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把学生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哈姆雷特”只剩下屏幕上的一个形象,“罗敷”最多也只能是某个人心目中的“那一个”。这样的课件已将学生的想象封杀,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对语文学习有害而无益。不用也罢,又何须制作。
从语文教学手段看在语文教学中,同样注重运用直观手段。语言直观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及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为语文教学之首选,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物的运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直观手段之一,甚至包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信息时代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模象直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还有各种“资源库”里的素材、网上的课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需要时,大可实行“拿来主义”、“资源共享”,何须人人动手去做。
总之,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不必做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