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了十年动乱,感受到中华民族付出的惨重代价;面对拨乱反正、春回大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我无数次地问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把握时机,为教育的振兴、为祖国的昌盛而发奋努力?就在我苦苦探寻之时,区、市、省教育部门先后让我承担了语文教改实验任务。经过回顾、分析与思考,从教育的需求和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我找到了教改实验的切入点,那就是首先要改变往常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者乏味、学者无兴的状况,特别是消除因学生失去了探索与体验的兴趣而造成的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的弊端。于是,我想创建一种能调动学生内部学习动因的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步入“乐学”、“善学”的轨道。在长期不懈的教学实验中,我逐渐总结出“顺木之天性,激情启疑使之乐学;寻本而求源,导思育能使之善学;面向全体,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和“顺、激、启、导、育”五字教学法。
“五字教学法”与以往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五字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观、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和课内外密切结合的大课堂观。
“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五字教学法”的主导思想。这种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在由“教会”到“学会”的质的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发展和主体人格的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是否得到了主动、有效、充分的发展。
“五字教学法”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品质,实现基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机统一,以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为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发展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而是要注意到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求能力提高的整合效应,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以达到整体、全面发展。
“五字教学法”要破除“师道尊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以年龄或年级为组合标准的群体。要牢固树立“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观念。要用教师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字教学法”体现的是大课堂教学观。在社会各种信息多渠道渗入学生头脑的今天,必须彻底改变填鸭式、封闭式,就本学本的僵化、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课上得生动些、开放些、更有实效些,让学生在书本知识与现实相交融的信息网络中,更多地吸收有效信息,从而加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学生既在学习,又在认识社会,既掌握了基本技能,又孕育了创造生活的激情,促进了学生和谐、主动、全面的发展。
总之,“五字教学法”要求教师用睿智和博学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索的兴致;用理解和真诚为学生营造求索与发展的氛围;用尊重和信任为学生架起通往自尊与自信的桥梁;用期望和挚爱为学生奠定向上与奋进的根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