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也好,生活即教育也罢,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暂且不管,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学校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吗?
在我所工作的一所重点理工科大学,有学生明确要求我“讲的和考的一致”,他们最关心的是考分这一结果而不是上课的过程,何其舍本逐末!有学生提出宁愿闭卷考试而害怕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理由是他们从未写过“这么长”的文章。(据我所知,美国的小学生都能拿出像模像样的论文,字数还不止2000字。)虽然常耳闻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但直接体会到大一新生的急功近利,还是十分令我吃惊。他们从小到大,也许就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教育,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在接受训练,最终被训练成一个熟练的、能够应付各种考试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理想的和谐发展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可作如下分解:
一、教育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可以说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训练出一批学到一点实用技能、谋求一份满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哈佛大学的校训为:“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如果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到真、善、美,并主动完善自己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他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受教育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欢乐,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得以实现了。因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或知识。
二、教育方法。教育者大多以上帝的姿态出现,为人指点迷津,揭示锦囊妙计。实际上,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氛围更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遗憾的是,学生所期待的不平庸的老师太少,尤其是能够产生“磁场”效应的“大师级”的老师太少。真正的教育,就像春天里的毛毛雨,“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认可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意识的直接的影响”,那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想到的。
三、教育过程。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如果用人的消化机制与内化机制作比较,我们看到:正如食欲对于消化十分重要,求知欲是内化的前提。只有有食欲、想吃的人,才会吃得津津有味,一个人有强烈的求知的欲望,有好奇心,有兴趣,有内心的驱动,他才会努力去学习各种知识、汲取多种养料。丰富的知识就像五花八门的食物,食物搭配得好,有助于消化吸收;知识结构合理,有助于内化的进行。一副好的肠胃是消化机制的物质基础。人的感知能力,就是内化的“肠胃”。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感受力、强烈的直觉等等,都是内化的基础。食物需要通过咀嚼才能进入食道,牙齿与唾液功不可没,知识也需要大脑思考、选择,才能为人所用,这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要靠思维来完成,兴趣则是使之顺利进行的唾液。
在中文里,有些词语可以精妙地描述真正的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潜移默化、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