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情感关怀 以人为本
2001-08-27    李朝明

字体大小:

  维护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正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或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是由于操作中的不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一是把它等同于(或理解为)品德教育。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品德教育注重从道德观念上来规范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形成学生健康人格为核心,其教育的焦点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二是把心理健康看成是心理诊断,以致滥用心理健康评价标准,随意给学生贴标签,评判学生患上了什么心理疾患。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它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会严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教师敬业精神;三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常常存在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理论家往往不顾我国的国情和民族精神,很少去基层学校和教师们共同探讨工作,以致使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成为“阳春白雪”,不能为别人所接受,结果往往是不能验证的空想;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作基础,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是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由于得不到理论提升,而错失使自己的经验得以大面积推广的良机;四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重视群体共性,而无视个体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把心理健康当成像语文、数学那样一堂课一堂课来给学生上,机械地照本宣科,而不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其结果往往是隔靴搔痒,自己的工作落不到实处。

  针对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东苏不囿于概念的求证和理论的建构,毅然走出自己的研究室,选取广州市文德路小学为研究个案,在那里的教师们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精心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探讨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益。《小学心理健康行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便是他们这几年工作的真实记录。综观本书内容,不难看出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极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首先,他们在工作中坚持把学生当“人”看这一崇高理念。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强调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必须是以解读学生的主观世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前提。这可以从他们所强调的“自发性、创新精神、尊重、关爱、接纳、赏识、自我肯定、宣泄、满足、宽容、选择、激励、合作”等关键词中得到证实。

  其次,在工作方法上,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质的教育研究法。这种质的研究法的主旨在于了解学生的内在观点和精神生活世界,它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重视人的行为的主观意义,特别强调个体行为的主观层面;(2)主张从现场观察谈话中归纳和发展理论、概念,而不主张先去构建一个独立于内心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主张去验证一个预先设定的假说或学说;(3)强调在自然的情景里作自然式探究;(4)强调研究的人性化;(5)研究者不以“高明者”自居,而基本上是个学习者,向现场的参与者学习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欣赏、接受不同生活方式或文化传统的人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正好从本质上反映了把学生当“人”看这一崇高理念,或者说,是对这一理念的合乎逻辑的展开。

  第三,在工作方式上,他们采取的行动研究,即在研究者的指导下,让全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这种将研究与操作应用集于教师一身的工作方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研究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工作方式使得教师能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教育,而且所选取的具体的研究和教育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教师乐于接受且可望可及。在历时6年的工作中,周东苏和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中有专业性的,如“优点轰炸”、谈话式心理咨询、绘画式心理咨询等;也有非专业性的,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从校园、教室的布置和人际关系、舆论等方面入手,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增进健康心理的机会;和学生家长配合,建立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等等。这些活动和做法以及相应的点评都记录在书中,可亲可信可学,值得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和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推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浅谈幼儿园科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