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那怕知识再渊博,也决不是称职的教师。
教师首先要乐观豁达,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其次,要心态平稳,有较强的耐挫能力,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善于克制自己,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第三,要宽容大度,全面地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宽容,不能耿耿于怀,抓住不放。
目前,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还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很大,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态度随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拿学生作出气筒;有的教师心胸狭窄,处理不好与同事、与学生的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今教师的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时常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应指出,青年教师中有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缺乏必要的磨炼,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师范院校在讲授“心理学”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帮助学生也即未来的教师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应该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教师建立健康的心理。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要学会自觉地调节心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事,而且是一种教育要素,它属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属于千百万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同行们,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