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教育评论:教师为什么会出口“无忌”
2001-08-23    

字体大小: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整理出40条“教师忌语”和108条教师文明用语,用以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文明言行,在校园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获得了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此之前,辽宁大连、江苏南京、福建厦门等地的中小学校也展开了类似的旨在促进校园文明的活动。

  实践证明,杜绝“教师忌语”,推广教师文明用语,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文明意识,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望,对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和全面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在“我要是你早不活了”、“你真笨,你真傻,你简直就是个白痴”、“老师就是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听就不成!”……等语句成为“教师忌语”之前,它们显然是一些教师训导学生时的“熟语”甚至“口头禅”,也是一些学生不得不多次直面和接受的“家常便饭”。从表面上看,“教师忌语”反映出一些教师自身文明素养较差,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观念,但从根本上讲,“教师忌语”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正说明一些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关系不够平等。教师是校园中的强势群体,学生则是相对弱势的一方,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不够,对学生的尊严维护不够。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忌语”从教师那里脱口而出,意味着教师迈出了侵犯学生权利的第一步,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就很有可能发展成对学生的肆意辱骂、体罚,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被媒体曝光的也时有所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别教师发展到严重侵害学生权利乃至触犯刑律的地步,往往正是始于当初的出言不逊与恶语伤人,始于头脑中对学生权利的有意无意的漠视。

  由此可见,杜绝“教师忌语”不是一件小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相信每一个曾经说过“忌语”的教师都能为自己找到出口“无忌”的理由,比如“这学生实在太笨,给他讲了一百遍,他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我脾气是暴躁了点儿,但这也是为学生好呀”、“现在学生这么难管,当老师的有时候就得‘拳打脚踢’才行”……但是,教育教学活动毕竟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能成为被教师蔑视、嘲讽、侮辱、威胁的理由;教师在一个被认为“笨”、“懒”、“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会用难听的话去打击他的自信心,伤害他的自尊心,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并不像有的教师认定的那样“笨”、“懒”、“难管”,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掌握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本领。(潘洪其 )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