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国教师
今天怎样当班主任-学会心理管理
2001-08-23    肖晓玛

字体大小: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心理管理是指管理者遵循被管理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媒介,间接地刺激被管理者的潜意识,激发他们的心理潜力,使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心理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它主要是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等作用于被管理者,潜移默化地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使被管理者自己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乃至行为,是一种隐形管理。心理管理主要是管理者借助一定的媒介,主要是借助管理者自身的人格品质、工作作风、思想水平、言语举止及心理环境等媒介作用于被管理者,是一种间接的干预。心理管理要求管理者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而设计,去启发和打动被管理者的心灵,激发被管理者的动机,调动内需力,诱导情绪,促成积极心态,启动被管理者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使被管理者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号召力、推动力,因此心理管理的效能并不随管理活动的终止而消失,它会持续地对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具有后象效应。

  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使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集体的实力得到增强,关键看班主任能否管理合理,能否使人心所向。而班主任的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涉及的是人的细致微妙的内心世界,是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学会心理管理,从心理上激励人,从情感上感召人,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是摆在当今班主任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应成为每一位班主任的自觉行动。

  尽管心理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制约的因素很多,但在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实施心理管理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学会心理管理的奥妙何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管理是一种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诱导教育,学生只有对班主任具有充分的依赖和期望,才能在班主任提供的信息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心理管理的通道,是学会心理管理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世界,具备爱心,尊重关心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感情,强烈地要求别人重视自己,每个学生心理上都有一架天平,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衡量,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呼应。因此,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掺杂任何偏见,把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平时多注意与学生接触,畅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当学生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时,应主动伸出关爱的手去温暖、激励他们,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向班主任敞开心灵的大门,向班主任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班主任就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能达到不管而管的境界。现代学生呼唤和谐、理解、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为心理管理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完善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所谓班主任的人格,就是班主任个人的人格规定,是班主任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班主任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班主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人格的感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心理管理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班主任的言行表现感受班主任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充实的力量,而不是只看到他的言语多么动听,宣言多么精彩。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醒悟,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和顿悟,一种在书本中无法找到的人生哲理,班主任健康的人格特质是有效实施心理管理的有利因素。班主任应注意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健康的人格特质具体说来包括: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负责;强烈的关心、爱心、热心和耐心,乐于与学生交往,这是基于责任心而产生的对学生的深沉情感;符合时代特征的思维方式与观念,这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前提之一;为人坦诚、正直、乐观、开朗,处事公正,并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富于进取,勇于教育改革:广博的知识,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等。

  三、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优势的情绪、情感状态共同组成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能起到"榜样影响",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他们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这实际上就达到了心理管理的目标。班主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主要是注意创设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良好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的主要特征是: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活动内容。因此,班主任要树立集体理想,提出奋斗目标;选拔培养和使用好学生干部;经常开展活动,丰富集体生活;形成正确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总之,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始终要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合作、进取"的精神,倡导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气氛。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决定个人的个别性与独特性的种种特质的总和。由于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个性化特征。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具体的、现实的,个性是发展的,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班主任不能幻想以一个什么截然统一的标准管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形中就增强了管理效力。

  尊重学生个性,要求班主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持积极的促进态度;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材。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是实施心理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