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不要把入选“双一流”大学 当做“高人一等”
2017-08-30  新京报  熊丙奇

字体大小:

  新京报插图/陈冬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应彻底废除985、211高校的身份。如果这些身份继续存在,非但不能解决高校的身份固化问题,还会强化高校本身的身份。同时,还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高校自由、平等竞争中建成的。

  今年6月,教育部回应网上传言时透露,拟在8月底左右公布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随着时间进入2017年8月下旬,这一名单也进入公布的最后倒计时阶段。近日,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211工程”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列的消息通过其当地相关媒体或学校的报道进入公众视野。

  关于哪些学校、学科将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舆论十分关注。作为985、211升级版的“双一流”建设,这种关注热度是很正常的。但是,目前的关注有些走偏了,还是在重复985、211建设的老问题,把入围“双一流”作为高校的荣誉与身份标签。

  我国之所以在985、211工程基础上推出“双一流”建设,一个重要原因是985、211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出现严重弊端,包括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投入等问题,把985、211变成了学校的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制造学校的不平等竞争和社会的学历歧视。

  所以,建设“双一流”,首先就要突破身份固化问题。这需要转变之前的行政评审思维。985、211之所以会成为学校身份,是因为很多高校把入围作为政府部门对学校办学业绩的认可。本来,国家推进985、211工程,是为了集中优质资源支持部分大学和学科建设,但最后却异变成了“重立项,轻建设”,只要入围、立项,就视为成功。

  所以,将来建设“双一流”或许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对入围大学、学科结合实际建设情况,通过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进行动态调整,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国家在发布“双一流”建设方案时,已经明确要推进评价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从目前的信息看,一批非985高校入围“双一流”,这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所有学校、学科,只要办出特色,都有可能入围双一流建设。这也体现了竞争思维,激励所有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参与办学竞争。

  但目前看来,对于“双一流”,社会公众还存在和985、211建设一样的观念,把“双一流”作为学校新的身份,认为入选就意味着“高人一等”。而如果沿着这一思路发展,则会重蹈985、211覆辙。

  因此,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需要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一方面,应该彻底废除985、211高校的身份,如果这些身份继续存在,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原有的身份加新的“双一流”身份,非但不能解决身份固化问题,还会强化高校本身的身份。

  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所有高校营造平等的办学竞争环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实行现代治理,而非给予少数高校更高身份与等级。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高校自由、平等竞争中建成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赵丹龄:“双一流”建设要以人才为先
· 教育部副部长,调研3所“双一流”!
· 市委副书记,挂帅“双一流”!
· 钟南山:大学建设关键在创新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揭牌成立
· 地方强校,冲“双一流”!
· 省属高校,冲第三轮“双一流”
· 陕西:“十四五”期间支持新增“双一流”高校 建设资金将达43.7亿元
· 2亿元支持!这一省力争新增1-2所“双一流”!
· 龚旗煌代表:“双一流”建设大有作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