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浅谈小语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001-11-12    甘肃兰州市实验小学陈锡莹甘肃兰州市教育局杜淑玉

字体大小:

  为了适应今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了完成历史的重任,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发扬创造的精神,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增长创造的才干。

  一、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思维不仅能表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发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因素,训练创造性思维

  现行的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有三百八十五篇课文,其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还有说明文、诗歌、小说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用来教育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和创造志向的革命故事,如《刘胡兰》、《三人行》等;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说明文、童话,如《太阳》、《小壁虎借尾巴》等;有感染力极强,能启发学生想像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林海》、《鸟的天堂》等;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皮球浮上来了》、《小交通员》等;而《蝙蝠和雷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全面地介绍了创造发明的过程。由此看来,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材料。

  下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1.启发想像,培养思维的探求性。

  创造性想像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过渡,由再造想像往创造想像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像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像。例如教了《小小的船》,可以让学生驾着“船儿”去想像太空的情况;教了《春天来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像夏天来到了他们中间,听他们读书唱歌,跟他们一起游戏的欢乐情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像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像活动。例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像。如《草地夜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在让学生弄懂这“风雨”“黑暗”以后,可启发他们想像这条“光明大道”指的是什么,沿着这条路走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前景。还可以利用课文中耐人寻味的、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启发学生想像。这样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容进行合理想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想像延伸文章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求精神。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想像延伸文章的情节,篇外求意,进行续写。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续篇中就可以写老太婆接受了教训,仍在家里不停地纺纱织布,经过辛勤的劳动过上幸福生活;可以写老太婆“贪得无厌”,逼着老头儿到已经狂风大作的海上去网那条小金鱼,结果善良的老头儿葬身海底,家破人亡……

  2.纵向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我们可以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3.横向拓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灵敏迅速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找出最佳的思维结果,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缜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如《挑山工》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重登山,虽然他们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由于他们前行不止,速度却比游人快。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文章是以具体事例说明哲理的。假如仍用这个题目,却要改变角度去写,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一经启发,一定会想出不少中心和题材;如为表现他们的勤劳朴实,可写他们劳动、生活的情况,为表现他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写他们下棋、绘画、摄影、钓鱼等场面;为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的英明,可写他们搞多种经营,凭劳动致富地经过;也可以单写挑山工的外貌。

  教材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就某一课来说,它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支点或某一个侧面,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还应该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做到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例如《蛇与庄稼》一课,通过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的故事及其它事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种种联系,有简单的与复杂的,有直接的与间接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哲理后,可以引导他们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际,让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举出来进行分析。例如,谈谈“小发明与动脑筋”二者是什么联系,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要想有发明创造必须怎么办?还可以分析“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预习与听课”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面不再囿于课文内容,而是钻进去,跳出来,由书本到生活,由个别现象到一般哲理,训练了思维的变通性。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们有时会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造成的。例如《草原》一课课后练习的第3题是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其中一句是“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因为例句讲的是自然景物,有一个班的学生开始造句时几乎也都从这一方面去考虑,什么“天是那么蓝,山是那么青”、“湖面是那么平静,湖水是那么幽深”……老师为了转移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说:“谁能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这个句子的造法呢?除了自然景物还有别的吗?”课堂里顿时沉默下来,思维呈现滞涩状态。片刻之后,学生们找到了新的角度:“老师是那么可敬,同学是那么可亲。”“邱少云的意志是那么坚强,品质是那么高尚。”……学生的思维角度从自然景物转到人的精神面貌,这时,老师又设法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角度;“在学校,班主任王老师那么关心我;在家里,爸爸妈妈又那么疼爱我,我真是泡在蜜罐里的甜娃娃!”“张老师讲课思路那么清晰,语言那么生动,我真佩服他。”

  4.求异标新,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如一位老师教学《刻舟求剑》时,设计了一个“你能替那个人想想办法把剑捞上来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把船开到当时掉剑的河面上去,然后让会游泳的人潜入河底寻找、打捞,但有两个学生的办法却颇具新意:一个说,可以把一块大吸铁石栓在绳子上,然后放人水中把剑吸住拉上来;另一个说,设法让河水改道,使剑自己露出来。虽然这两种办法也有许多毛病可挑,但对于八岁的儿童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其中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教师应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应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以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意志努力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 教学的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