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哀乐》到《安灵曲》
今天,骨灰播撒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记者回忆起10年前参加北京首次海上骨灰播撒的片断。
1993年8月23日凌晨,北京安灵公司在渤海域实施首次海洋骨灰撒播,40位逝者的骨灰在《安魂曲》的慰告声中,伴着缤纷的鲜花瓣汇入苍茫的大海……
8月22日,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响起深沉的乐曲声,由著名指挥家郑晓瑛女士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队现场演奏的《安灵曲》,是由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创作的,这是首次演奏。全曲分三个乐章“创痛”、“缅怀”、“涅槃”。这是此次安灵公司组织的骨灰播撒仪式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福建发生校园暴力案件:少年模仿电影打死同学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为何总见学生没素质?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频发 专家建议“三力合一”进行遏制
23日凌晨,载着亡灵骨灰的汽车徐徐开出中山公园,在北京绕行一圈,让逝者再“看”一眼首都北京。然后驱车驶往天津塘沽。
23日凌晨4时,载着骨灰的海船启锚驶向深海海域。5时,东方黎明初现、海上云淡风轻,安灵公司的创办人张凯宣布:“海洋播撒骨灰仪式开始。”汽笛长鸣发出九声高响,慰告亡灵的《安灵曲》奏响。
“死者安息,后人受益。”这次采访的意外收获是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的教育,同去采访的年轻记者回来后都深有感触地说:“看到那些为丧亲痛哭的人们,才深感要珍惜生命,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朋友和家人。”通过死亡教育,让我们看清人生的本质,去除那些过度的欲求,人生原来可以简单而快乐。
关于哀乐的故事。王西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当时他以签约的形式为安灵公司创作了《安灵曲》,而之前,最常播放的哀乐是他的前辈、解放军军乐团的创始人罗浪将军创作的管弦乐《哀乐》。
王西麟回忆说:“1955年,由罗浪将军创办并兼任校长的‘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从各大军区到每个师选调一名学员来北京学习。我从偏远的甘肃省临夏县被选到北京学习,因此契机,造成我的人生和音乐的命运的极大转折。”
记者曾采访过罗浪将军,当年听他亲自介绍了创作《哀乐》的过程,而王西麟先生从专业角度的述说则更为精准:“原曲是陕北民歌小调《珍珠倒卷帘》,罗浪把原来的速度放慢八倍,又加上厚重的和声和配器,由于根本观念的巨大改变而成为具有交响性的葬礼乐曲。”
王西麟评价说:“我认为这是罗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果,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原创性。”
《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当罗浪将军知道网上纪念馆出现的新闻后,虽然将军自己已是高龄老人,但思想还积极活跃,认定这是一种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方法,马上为自己父母建立了网上纪念馆,缅怀这对爱国归侨在福建德化地区从事教育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