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家庭教育
国内“死亡教育”处缺失状态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2011-05-12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从《哀乐》到《安灵曲》

  今天,骨灰播撒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记者回忆起10年前参加北京首次海上骨灰播撒的片断。

  1993年8月23日凌晨,北京安灵公司在渤海域实施首次海洋骨灰撒播,40位逝者的骨灰在《安魂曲》的慰告声中,伴着缤纷的鲜花瓣汇入苍茫的大海……

  8月22日,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响起深沉的乐曲声,由著名指挥家郑晓瑛女士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队现场演奏的《安灵曲》,是由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创作的,这是首次演奏。全曲分三个乐章“创痛”、“缅怀”、“涅槃”。这是此次安灵公司组织的骨灰播撒仪式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福建发生校园暴力案件:少年模仿电影打死同学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为何总见学生没素质?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频发 专家建议“三力合一”进行遏制

  23日凌晨,载着亡灵骨灰的汽车徐徐开出中山公园,在北京绕行一圈,让逝者再“看”一眼首都北京。然后驱车驶往天津塘沽。

  23日凌晨4时,载着骨灰的海船启锚驶向深海海域。5时,东方黎明初现、海上云淡风轻,安灵公司的创办人张凯宣布:“海洋播撒骨灰仪式开始。”汽笛长鸣发出九声高响,慰告亡灵的《安灵曲》奏响。

  “死者安息,后人受益。”这次采访的意外收获是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的教育,同去采访的年轻记者回来后都深有感触地说:“看到那些为丧亲痛哭的人们,才深感要珍惜生命,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朋友和家人。”通过死亡教育,让我们看清人生的本质,去除那些过度的欲求,人生原来可以简单而快乐。

  关于哀乐的故事。王西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当时他以签约的形式为安灵公司创作了《安灵曲》,而之前,最常播放的哀乐是他的前辈、解放军军乐团的创始人罗浪将军创作的管弦乐《哀乐》。

  王西麟回忆说:“1955年,由罗浪将军创办并兼任校长的‘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从各大军区到每个师选调一名学员来北京学习。我从偏远的甘肃省临夏县被选到北京学习,因此契机,造成我的人生和音乐的命运的极大转折。”

  记者曾采访过罗浪将军,当年听他亲自介绍了创作《哀乐》的过程,而王西麟先生从专业角度的述说则更为精准:“原曲是陕北民歌小调《珍珠倒卷帘》,罗浪把原来的速度放慢八倍,又加上厚重的和声和配器,由于根本观念的巨大改变而成为具有交响性的葬礼乐曲。”

  王西麟评价说:“我认为这是罗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果,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原创性。”

  《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当罗浪将军知道网上纪念馆出现的新闻后,虽然将军自己已是高龄老人,但思想还积极活跃,认定这是一种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方法,马上为自己父母建立了网上纪念馆,缅怀这对爱国归侨在福建德化地区从事教育的一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2014新年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举办
· 舆情解读: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 让学生写遗书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 心理磨砺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可或缺
·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在北京开题
· 教育论坛: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培育健康人格
· 中小学语文"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和教学研讨会举办
· 徐向东:让艺术教育浸润心灵,让生命更加灿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