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专家解读:树立大安全观综合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
2016-11-1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树立大安全观综合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

  ——专家解读《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综合防治工作机制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姚建龙

  此次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更专业、细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意见》采用“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提法,突出对暴力性学生欺凌的特别关注,同时也将中小学生实施的其他欺凌行为纳入防治视野,体现了从现行法律、政策与实际出发、明确各方职责、综合防治的基本思路。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意见》明确,各地要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教育、综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应成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健全工作机制。为了确保三位一体防治机制有效运作,《意见》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学生不是防治的对象而是主体,应当增强学生对欺凌和暴力的免疫力。《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家长在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中不可推卸的责任。《意见》一方面要求要密切家校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另一方面强调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中小学要建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作为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见》对中小学在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中的责任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一是明确了责任主体;二是要求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三是要求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四是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五是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六是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七是要求对当事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追踪辅导。

  各级综治组织要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意见》要求加大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层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园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把学校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部署和检查考核。

  公安机关要加强校园警务工作。《意见》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

  各相关部门要建立配套衔接机制,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意见》特别强调,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

  《意见》强调,要认真做好学生欺凌和暴力典型事件通报工作,既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又要注意不过分渲染事件细节;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要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消除暴力文化的负面影响。

  明确处置欺凌和暴力事件基本流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耿申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依法处置,指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要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惩处。依规处置,指对实施欺凌和暴力但未达到犯罪程度的学生,要依据相关规定和制度,对于情节较轻的,由学校和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由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则采取“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等措施进行处置。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与当地公安、司法等机关密切配合,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多元化处置机制。比如,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相关部门应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探索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各地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办好已有的工读学校等专门学校,有条件的地区可组建由司法、公安、教育部门和家长代表组成的转校审议委员会,对普通学校提出的转校学生情况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即办理转校手续。

  在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建立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心,设置举报和咨询热线,为举报和咨询者提供迅捷有效的服务。各地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学校亦可尝试组建联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巡防小组,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置本区域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防止事件恶化。同时也应鼓励各相关社会团体积极介入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预防教育、专业干预和事后辅导工作。

  “依法依规处置”关键是以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身心安全及促进施加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本流程。各中小学都应按照“强化事先预防、及时应对事件、做好事后辅导”的基本原则,建立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小组,制定和规范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三环节”处置流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早期发现。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从学生的行为、情绪、衣着、用品等方面发现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迹象,及早发现尚处隐秘期的欺凌和暴力现象,实施早期干预,将欺凌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阶段。

  及时处置。一经确认发生了欺凌或暴力事件,学校须立即采取预定措施,首先保证被欺凌或受暴力侵害学生以及知情学生的安全,同时对欺凌者或施暴者确认事实,并给予适当的教育辅导,对事件采取有组织的应对处置措施。发生重大暴力事件时,学校须迅即报告公安部门介入处置,并马上将学生带离现场,保护师生生命安全。

  追踪辅导。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正常教学秩序得到恢复后,学校要持续对当事学生实施追踪观察和心理辅导教育。对欺凌或施暴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认真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但对施暴情节严重者,则须请公安民警参与警示谈话,实施训诫、做义工、转送专门学校、移交公安机关等惩戒措施,以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对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自信,融入学校正常生活。

  学校还应视情况组织家长开会,专题讨论参与欺凌或暴力事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共同做好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工作。

  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做好预测预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范国睿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综合治理”的特点,对当下以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确了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各类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查研究表明,造成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往往缺乏来自父母及家人的关爱与指导;学校教育价值偏离。许多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忽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更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社会教育缺失。青少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学校和家庭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元素,在青少年发展问题上,其主要责任是教育与养育;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力量,同样肩负着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安全的成长环境的责任。在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同时要求各地教育、综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健全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在地方和区域层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教育与预警相结合。每一起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双方都是受害者。受害者一方,身心受到伤害;施害者一方,人格受到伤害,如果事件严重,依法受到惩处,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应对策略上,应当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学校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集体活动和主题活动,为其创造良好交往机会和教育环境,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教育氛围。在积极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与行为责任后果教育,防患于未然。

  《意见》要求,应加强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青少年犯罪信息数据库、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的综合分析,重点监控学校周边、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进行管控。加强青少年心理疏导,开展有针对性的自护教育、心理辅导和法律咨询。

  依法治理。面临日益猖獗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世界各国大大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挪威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对学生欺凌和暴力实行“零容忍方案”。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相比之下,除德国、日本把14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外,法国是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是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的纽约州是7岁。为此,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惩教结合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裴涛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针对全社会重点关注和深恶痛绝的学生欺凌现象作出科学分析和精准打击,蕴含丰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一、坚决对欺凌和暴力说不。《意见》提出,针对欺凌和暴力进行全面教育,就是要树立全社会每一个人对欺凌和暴力说不的正确认知,明确欺凌和暴力行为是“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的准确定位,“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任何情境下任何形式诉诸暴力都不被允许。

  二、欺凌和暴力贻害无穷。《意见》指出,“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这道出欺凌和暴力所产生的广泛危害性,尤其是没有得到关注和保护的受害者,一直处于暴力伤害中,久而久之就会将暴力认知为是被允许的,将他人和世界认知为是危险的,将自己认知为该被暴力相待、没有希望。这种童年经历所塑造的观念如不被及时矫正,成年后将更加深远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避免以暴制暴。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必须通过反复确保所处环境的安全稳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同时,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也必须重视。由于自媒体传播的易获得性和便利性,学生对欺凌和暴力事件报道的观看往往缺少成人陪伴与合理引导。尤其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一些视频材料过度渲染细节、不经后期处理,极有可能作为应激源导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观看者成为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间接受害者,也极有可能引起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对暴力行为的模仿,造成心理学上的“观察学习”效应。因此,《意见》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每个环节都强调要做到谨慎科学、合理适当,避免以暴制暴。

  四、对施暴者惩教结合。我们要惩戒和杜绝的是欺凌和暴力的行为现象,而不是要讨伐和清算一个个迷失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学习改正错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意见》还提到,“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任何行为都有其意义和功能,欺凌和暴力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获得自尊、赢得同伴、解决冲突等现实的目标,只是这种问题解决方式不合理。作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对施暴学生一味批判、恐吓、全盘否认,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理解自己施暴行为的前因后果,敢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学习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实现合理目标,以此方能惩教结合,立德树人。

  五、合力防治,缺一不可。首先,家长要从源头上防治孩子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养成。从法律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从心理行为上说,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不少施暴学生就来自于暴力家庭,还有一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对暴力的推崇,又或者一些家长自己也没有学会正确应对暴力伤害的方法,如何确信他们可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欺凌和暴力。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对欺凌和暴力的正确认知,掌握合理的应对方法,成为孩子合格的榜样。其次,个体所处的微观系统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而校园正是学生健康文明行为习得的重要环境因素。《意见》通过建立一整套对欺凌和暴力惩教到位的校园管理机制,培养一位位对欺凌和暴力受害学生及时救助和关爱的老师,形成一群群对欺凌和暴力说不的同伴。再其次,学生欺凌的防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意见》一系列举措会给施暴者以强烈暗示——欺凌和暴力必将无处容身、无所遁形;更给广大少年儿童和家长极强的安全感和力量,让未成年人在积极平和的心态中健康成长。

  通过改良学校文化有效预防学生欺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石中英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行为提供了政策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把预防学生欺凌放在整个工作的首要位置,凸显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欺凌问题虽然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但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在校内外生活中遭遇强制性的、恶意的欺辱和攻击,其危害在于极大影响被伤害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学生欺凌事件的危害性,毋庸赘述。虽然在学生欺凌事件中经常有学校以外的人和因素的介入,但是学生欺凌的主体大多数时候还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本身说明学校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变质,预示着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危机。如果学生之间是平等友爱的关系,彼此之间发生种种欺凌和伤害行为是不可思议的。照此理解,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只是一个表象、一种结果,根本原因还在于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变质。因此,《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解决学生欺凌行为,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原则。一旦欺凌行为发生,无论怎么样处理,都已经给被伤害者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心理伤害,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要预防和解决学生欺凌行为,一项根本性的举措在于直面校园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现实问题,重建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关系。理想地说,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关系,都应该是一种教育性的关系,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健康、和谐和多样发展建立起来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充满尊重、信任、关爱、平等的精神。不难理解,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是带着自己的梦想,对学校生活有无限的憧憬;每一个同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关爱和平等的对待。如果这些心理上的需求和教育上的期待得到满足的话,我深信没有谁愿意成为小霸王,以欺负同学为乐。但是,一旦这些心理需求和教育上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的话,或者,一旦部分同学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是羞辱、怀疑、恶意责备和不公正对待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像镜子一样对他人表达出同样的态度、做出同样的行为。而且,由于他们的年纪比较小,并且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焦躁情绪反应,在出现这种对他人的羞辱、怀疑、恶意责备以及不公正对待时,会更加没有理智,甚至会做出让旁观者感到惊异的事情来。所以,广大中小学要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如文件指出的,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激励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提高校园整体文明程度。

  一些长期受不到老师关注、处于学业不良状态甚至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没有希望的“失败学生”,会通过欺凌同学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获得自己病态的尊严感,甚至是单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专门欺负别的同学的孩子,一方面是加害者,需要批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受害者,应该得到充分的同情和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中小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建立更加尊重、更加信任、更加平等、更加民主的学校制度、关系和生活方式,彻底铲除欺凌现象产生的文化土壤,使学生成为积极、自主和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学会像珍视自己的名誉那样珍视集体和他人的荣誉,懂得像维护自己的尊严那样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尊严。

  预防欺凌学校需树立大安全管理观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斯辉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突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在预防学生欺凌中的作用。

  当下一些学校在管理中仍不能做到全要素检视、全过程把控、全人员参与、全时空覆盖,出现将学校安全管理局限于校内、局限于显性问题、局限于所谓物防和技防,重视事后检讨处置,忽视事前的预警预防,忽视事中巡视落实的现象。这些都是缺乏“大安全管理观”的表现。

  树立学校大安全管理观,一要把保证学校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要警钟长鸣。

  二要坚持全过程掌控,事前抓预防,天天都是开始,时时都在念想;事中抓坚持,环环都要到位,日日坚持不懈;事后抓处置,件件都要慎重,事事均需到位。

  三要坚持全要素检视、全时空覆盖。学校安全管理涉及面甚广,不仅有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燃煤用天然气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安全、校园建筑内理化等,还涉及性安全、生长发育安全、生命安全、活动安全等。为此,学校安全管理需要考虑的不安全因素可谓无处、无时、无人和无事不在。学校大安全管理,强调不能有死角、不能有黑箱、不能有盲区、不能有遗漏。

  四要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与心防的统一。《意见》将学校安全管理视为预防学生欺凌与暴力发生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心防”的重要性。从安全管理上讲,人防、物防、技防是手段或方式,而“心防”则是潜隐在人防物防技防背后,影响甚至决定手段发挥作用的意识、心态、精神、理念等。而对于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来讲,“心防”有二层含义:一是学校安全管理相关者的脑力、心理、思维、意识、精神要到位;二是要重点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安全问题。《意见》特别强调,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从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安全上讲,“心防”的重点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要对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五要在调动校内全员参与的过程中,重视家长、社区、社会的力量,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将学校安全管理置于国家安全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社区安全管理的大体系中进行谋划、开展工作,使学校安全管理赢得良好外部环境,同时又为社会安全、社区安全作出贡献,形成学校安全与社区安全、社会安全之间的良性循环。

  六要在具体落实上做到“有制度、有机构、有人员、有责任、有手段、有行动、有督导、有恒心”。有制度,就是学校要制定完整严密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有机构,就是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之类的专门机构设置,以形成专门机构管理、其他部门协同的机制;有人员,就是学校应有专职的人员配置,以形成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学校安全管理队伍;有责任,就是学校责任明确,第一责任、主要责任、专门责任明确,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有手段,就是学校要有专门的工具配置、设施建设,使学校安全管理诸如学生欺凌问题能够及时预警、及时预防、及时处置;有行动,就是学校安全管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坐班听电话汇报的,而是走动查看巡视的;有督导,就是学校安全管理有检查、有督促、有指导、有责任追究,谁负责,谁担责;有恒心,就是学校安全管理能够持之以恒,成为一种日常生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大代表关注校园欺凌 普法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
· 校园欺凌:除了说“不”,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 北京市教委:绝对不能容忍校园发生此类事件
· 防范校园欺凌决不能“捂盖子”
· 甘肃:集中开展校园欺凌与暴力专项整治
· 陈宝生两会答问: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要树立法治思维
·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应加以区分
· 心理专家谈校园欺凌:欺负人的孩子自己也不快乐
· 去年北京对“校园欺凌”审查批捕35人
· 校园欺凌如何筑起法律“防火墙”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