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奥赛,怎样才能名至实归?
2012-11-08    广州日报

字体大小:

  奥赛曾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是升入知名高校的“直通车”。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中学,“全民奥数”的热潮已经席卷全国多年。

  不过,最近的几条消息却给不少人浇上了一瓢冷水。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有关负责人透露,从2014年开始,奥赛获奖者都不再有大学保送资格;而此前,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秋季开学“监管令”中明确提出,严禁奥数与中小学录取挂钩。

  面对“禁奥令”,有的人拍手叫好,认为能将大多数身在江湖不得不学的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有的人担忧,在优质教育资源仍旧稀缺的现在,即便没了奥数,也会有其他替代品出现。

  本来,奥数本身并无对错,只是人们附加其上的升学价值才让它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各地频频发出的“禁奥令”下,奥数能否回归正途?本报记者特约多位专家进行讨论。

  李媛

  溯源:升学让奥数沦为妖魔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崇尚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在于参加”,其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分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在中国,本应该是少数“天才”课外甜点的奥数却成了全民大餐。

  1998年,我国“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随后,奥数作为升学的一个加分项进入了黄金时代。“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在多元自主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的时候,一些地方就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因此,当以往的单一标准无法使用的时候,奥数就变成了替代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实践证明,“全民奥数”并没有在发现人才上带来多少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就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呼吁取消高校免试保送国际奥数竞赛金牌选手。他认为,中国多年来培养出那么多位国际奥数竞赛金牌选手,却迄今为止没有一位能获得菲尔茨奖,这足以说明,“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更多的专家指出,“全民奥数”让绝大多数学生成了陪练,毁掉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尴尬:禁奥不如回归奥数本质

  其实,相关部门早就意识到奥数的异化所带来的危害。2001年,教育部发布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云南、成都等地也陆续出台过“禁奥令”。但是,“禁奥令”的结果,几乎都是各类奥数培训班稍事休息,便卷土重来。就在今年北京“禁奥令”发出之后,媒体走访发现“奥数热”并未在实质上消退,而是换了“拓展思维”等旗号继续存在。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那些深受奥数之苦的学生和家长,学习热情也并没有明显减退。

  “‘禁奥令’可能对一部分人起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还是要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

  显然,如果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奥数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降温。更有甚者,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时仍然认可奥赛奖牌的含金量,那么即便取消保送资格,学生也仍有参加奥赛的热情。

  对此,专家认为,与其忙着取消奥数,不如让奥数回归本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向记者表示,治理奥数并不是制止奥数,而是抛开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如果学生是真正出于兴趣学习奥数,那也无可厚非。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高考加分项目从23个减至6个
· 明年起取消“奥赛”高考保送政策 奥数仍未降温
· 奥赛获奖不保送 2014年才正式实施
· 只"掐尖" 不"育苗" 多数奥赛金牌得主为何难成大器
· 奥赛成绩与小升初依然挂钩 不保送仍难挡"奥数热"
· 获奖不再保送 奥赛何去何从? 让奥数回归兴趣
· 院士炮轰奥赛获奖可高考加分 训练扼杀兴趣
· 奥赛漏题频发 “数学奥赛”是个难搅的“局”
· "小升初"打不破"潜规则" 小学生"疯狂"报考奥赛
· 小学生忙着赶场“奥赛” 名校的敲门砖太沉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