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责任感,创造性地贯彻《意见》
代表们认为,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连续三年扩招之后,《意见》的颁布十分及时、非常必要。《意见》涉及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方方面面,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便于操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高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各校反映的情况看,《意见》正式印发后,各高校迅速作出反应,积极采取行动。许多学校将文件印发到各院系、各职能部门领导和全体教师,如北京大学印了2600份,教师人手一份。不少学校召开了校长办公会议,党委扩大会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制订了贯彻《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亲自执笔起草文件。武汉大学召开了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并于10月初启动了《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为了增加教学投入,不少学校已将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经费的比例调整到30%以上。南开大学90岁高龄的陈省身教授,坐着轮椅亲自给本科生上数学课,产生了轰动效应。
与会代表就进一步落实《意见》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要加大对《意见》的学习与宣传力度,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使教学中心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明确高校党政一把手对提高教学质量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其对教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贯彻《意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教育部和各高校都要统筹协调好教学部门与其它部门,特别是财务、人事部门间的关系,使措施能够具体细致,充分到位;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意见》,比如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素质要求很高,要将此作为一个目标,稳步推进,不可一哄而上,以免降低教学效果;要明确教学经费的统计口径,以便于操作;建议教育部经常编发相应简报,通报各高校的统计数据和教改动态,加强交流与学习。
代表们反映,《意见》的12条与各高校正在开展的教改实践和准备采取的改革举措不谋而合,说明《意见》来自于各高校的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各校的实践。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做法与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确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提出并施行了“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同时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改理念;合肥工业大学提出了“构建新体系,体现新进展,争创新特色”的教改思路,并制订了具有“一宽二少三加强”特色的新教学计划;武汉大学通过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三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构建了“基础宽厚,专业支柱坚实,专业方向灵活,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努力增加教学投人,加强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共投人2亿元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创优建设;华中农业大学投资建设了36座多媒体教室,可容纳学生6000人。许多学校还投人专项经费,启动了各种形式的教改计划以及各种名称的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等专项计划或工程。
(3)推进双语教学和教授上讲台工作。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在临床医学等6个专业试办了全英文教学提高班,聘请校内名师和外籍教师用全英文授课。还有一些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出国进修,回国后搞双语教学。
(4)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兰州大学以“做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为目标,按照“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思路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北京化工大学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设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5)积极推进学分制,探索因材施教和实行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子。上海交通大学从今年起实行学分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没有按学年学分制那样划分学年,在选专业、选课程、选学习年限、选教师等方面都突出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制。
代表们还就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性思考,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教学管理是防止教学质量下滑的制动力,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只有二力并用,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直属高校和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必须坚持“精英教育”的高质量标准,医科教育和艺术教育也要坚持这一标准,不能降低学位授予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师德教育,要将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保证教师来源和学科背景的多元化;在强调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教育(尤其对面向就业市场的学生),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