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篇
2009-06-05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常务副院长 江彦桥

字体大小: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了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了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智力和资金,培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积极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开放,探求制度创新,不断推进能力建设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国际交流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在新时期面临更加艰巨和复杂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任务仍十分繁重。

  一、扭转高等教育中外交流中的非均衡现象

  高等教育交流的非平衡状况是一种历史现象,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既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不平等的表现。这种交流的不平衡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中国的发展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在现阶段,中国对于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的非均衡状态是可以尽力去扭转的。“国家间双向和多向的高等教育交流中的不平衡现象带有普遍性,不仅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表现明显,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这就向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中,如何既能够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既能够借用西方力量为我国培养急需的高级人才,又避免大量的智力流失” 。

  二、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国际战略

  下大力气制定我国未来十五年的教育国际合作战略,通盘考虑教育对外交流的未来任务和目标。其中包括国际合作战略,也包括区域性的战略。例如东南亚地区,如何加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通过签署协议,以及在“10+3”框架内,以校际交流为主要合作与交流渠道,与东盟大学网络组织开展区域性学术合作与交流。举办研讨会、论坛、教育展等,为我教育机构开发东南亚等国汉语教学、来华留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创造条件和合作机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学位学历互认、高校科研合作及合作办学等方面有所突破,使我国成为该地区留学的主要目的国,同时使该地区成为我教育机构大规模“走出去”的主导及最活跃的地区。

  三、将能力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取向

  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是从发展、提高和增进的意义上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术语,强调的是个人和组织之间基于学习、技能和资源获得基础上的能力发展。个人、组织、机构和社会发展能力(单体的或集成)来执行其功能、解决问题,设定并达到目标。当初提出能力建设概念主要是针对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如果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谚语来描述能力建设概念提出的背景,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发展的概念就是强调要授人以渔,就是要强调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让别人实现自助和自我发展的理念。对接受者来说,则要紧的是受人之渔,而不仅仅是鱼。

  四、积极推进国际学生流动

  交换学生(exchange students)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就读期间到国外、境外学习、实习一段时间,这样的学习不同于自费出国留学或公派出国进修,不以取得学位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毫无疑问将极大地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拓展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乃至外语水平。 在一个国家间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具有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的人才,哪个国家就将占有优势。

  高等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更多有条件的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高校交换。可以通过交换的方法接受对方学校的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交流等渠道落实接待学校,设法减少学习生活费用开支。有高校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上海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计划中已经写入“将设立政府基金支持高校学生出国(境)交换”。这样政府如能出一点,学校出一点(争取与国外友好学校间互免学费、宿费等),学生自己再出一点,各方努力,交换学生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积极推进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之一。

  五、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

  维护国家教育主权、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任务更为艰巨。西方国家利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进行西化、分化和意识形态渗透。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也会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以宗教形式进行的文化渗透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与台独、疆独、藏独分子和法轮功的斗争仍十分尖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 以“三个有组织”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