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现状
一、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始终遵循我国的外交总政策、地区及国别政策,兼顾派遣国情况,贯彻坚持标准,择优录取,提高层次,积极发展的方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结合派遣国的需要和留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成为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实际技能、身心健康、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的人才。在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品德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格管理。
二、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日益成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领域。截止2005年底,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11个,其中机构243个,项目868个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另外还有非学历高等教育培训等。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了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进程,在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提升了管理者的先进教育理念,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三、加强与非洲教育合作,积极为国家外交服务
(一)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的多边高层磋商机制已初步建成。
(二)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规模迅速扩大,层次不断提升。
(三)中非教育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形式和参与主体日趋多元
(四)能力建设的理念贯穿始终
(五)中国教育在非洲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高校自主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一)国际科研合作日趋紧密
高等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能拓宽眼界,找到差距,探求发展新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于凝聚创新思想、获取科技信息、共享全球资源、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开拓能力的科技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学术会议层次渐高
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或举办国际会议,可以发挥如下作用:⑴ 可以把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开阔我国与会者的眼界,了解国外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的动态、水平及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通过多方位的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联合攻关解决一些高新科技难题,增强我科技能力,进而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⑵ 有利于展示我国科学研究的成果,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进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学者、学科带头人能在与国外同行直接交流和切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有利于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国内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师资队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
(三)中外校际交流健康发展
与国外大学间开展校际交流。校际交流指我国高等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之间,通过直接联系,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开展校际间交换留学人员(大学生、研究生、进修人员)、教师、学者和学术论文、图书资料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活动。校际交流,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外教学、科研工作等学术新动向,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并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