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不是那种草根出身的音乐人,他生下来就具有一种社会一般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很多人望尘莫及名校北京四中和清华大学,对于高晓松来说只是像在家属院玩耍。第一次到清华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入学报道时,他完全没有其他同学的欣喜和好奇感,只因太过熟悉和离家太近。他人生中的前21年,过的似乎是最正常的优秀学生的生活。但他并没有继续“正常”下去,而是决定改变。这个改变带来的是整个人生走向的不同。
清华大学 百无聊赖玩音乐
1969年,高晓松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高级的程度从家庭成员组成可见一斑: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著名的电机工程学家;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游览世界35国、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母亲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当别的家长在为孩子找个靠谱的补课老师而头疼时,高晓松可能正在与某著名科学家爷爷聊天。被科学气息熏陶久了,高晓松开始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经过拆装小电器和捣鼓小玩意儿之后,高考的所有志愿填满了“无线电专业”。
大学的日子用高晓松后来的话形容是“百无聊赖”,大二时他就已经厌倦了每天与电子工程打交道的生活,当发现曾经的业余爱好即使变成终身伴侣时,他无法忍受。从那时开始,音乐成为高晓松新的寄托。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组建了乐队:900块钱的鼓、100块钱的吉他、80块钱的贝斯、3万块钱的键盘,还有女生凑钱买的400块钱的音箱。现在想想,那个年代这些乐器的价格都算不菲,能有这样的成果,离不开高晓松高级知识分子的家族背景。与同学在清华柔软的草坪上弹琴喝酒、悠闲排练是高晓松当时最幸福的时光。
大二暑假高晓松开始南下,随乐队到南方演出,这终于实现了他离家远一点的愿望。一边过着“流浪歌手”的生活,一边在那里谈了一场9个月的恋爱。当再次回到清华园时,已经开始了新学年,高晓松知道自己不想再耗在无线电上,于是摆摆手,从万人景仰的清华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