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最早的这四大建筑之后,1928年起清华第二个“四大建筑”——生物馆、气象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明斋(新宿舍)相继开始修建。这些建筑是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杨廷宝(1921届)设计的,其中二期图书馆的扩建设计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作。
抗战期间,清华园沦陷于日军之手,校园建筑及财物遭到野蛮破坏和大肆掠夺。体育馆被当作马厩、伙房和仓库,图书馆被当作“长官疗养室”、伤兵医院,明斋充作耳鼻喉科病房,化学馆、生物馆是外科室。日军投降离开之时,这些建筑里面已经没有一本藏书,地面上的木板被拆卸精光,设备器械被抛弃室外,整个校园已是满目疮痍。1946年清华复校后,学校投入了很多财力,经过多次的修复,终又恢复了她们的原貌。
如今校园建设快速发展,截止今年3月,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404.4公顷,建筑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米,与建校初期的总面积4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规模相比,校园扩大12.5倍、建筑面积增加近54倍。“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她们记载着清华的沧桑与辉煌。从校园里早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工字厅一带)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古典建筑(大礼堂为中心),到六十年代的仿苏建筑(主楼为代表),这些建筑清华人曾戏称为“封、资、修”建筑;再到九十年代的主楼以南、新起的科研教学区的现代建筑(经管学院大楼、建筑馆、技术科学楼、法学院明理楼等),以及校园东北部的学生公寓楼群,正是清华“人文日新”发展的轨迹与见证。至今,和校内鳞次栉比的新楼相比,早期的四大建筑仍独具特色而不失光彩。当我们走进这些依旧朴素庄重、或是依旧书香醇厚的建筑,仍然能够感觉到“先知的话语在寂静之声中轻轻地传递”,此时你能不油然心生感动和崇敬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