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11所特色高校组建联盟 强强联合迎跨越式发展
2011-10-2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 姜乃强)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今天在京宣告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联盟成立大会,为联盟成立揭牌。

  杜玉波代表教育部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机遇。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名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迎头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在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带动整体崛起,这是现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杜玉波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思想,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杜玉波说,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高校组织模式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杜玉波对长期以来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撑、引领我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并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二是要积极推进科技联合攻关,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依托优势学科群,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国高校联盟的成功典范。依托合作平台,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加强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等国际教育集团的合作。借鉴成熟经验和模式,在工程师培养、认证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据联盟首任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介绍,参与联盟的11所高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均为行业特色型学校。在学科设置上,这些高校涵盖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化学化工、电力系统、地质、矿业、石油、林业、造船业等重要工程领域,积聚了一批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985高校牵手,新“C9”联盟来了!
· 河北省与北京首批疏解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合作
· 9所985,成立重要联盟
· 42所高校发起成立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
· 高校联盟亟待“提质增效”
· 中外23所高校,共同成立重磅联盟
· 专门研究宇宙行星的高校联盟诞生!高校各显神通,你最青睐谁?
· 高校联盟:“拜把子”的热闹与孤寂
·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在山东大学成立
· 中英两高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