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泡沫却没有创新人才
何文娟是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最近正在南宁实习的她,对一所学校高一重点班的54名学生做了一个质疑精神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当场质疑老师观点的同学的?结果是,78%的同学认为这是能够独立思考的表现,但是仍有10%的学生认为这样做不尊重别人,6%的同学认为这些人喜欢挑刺。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质疑的同学不受欢迎”。80%的同学认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而在“我在课堂上发表自认为比较独到的看法”时,只有21%的同学能自信地表达,而38%的同学怀疑自己的看法很不成熟,25%的同学害怕被同学嘲笑。
“虽然对一个班级的调查并不能代表整个城市或者全国的普遍情况,但是想想我们身边的例子就不难发现,比如当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者是补充老师的意见时,其他同学常常会在暗地里嘀咕,瞧,这个人也太牛了吧,或者是这是什么问题,地球人都知道啊,或者是说,拜托,刚才老师不是已经讲过这个了吗,有什么提问的价值。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很多中国的大课堂上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看起来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行为。”何文娟说。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对提问人投以异样的眼光时,我们自己质疑的权利同样也被抹杀了。
最近,哈佛大学公开课的视频在优酷网上被热捧,每集的点击率都超过4位数。1000多名学生坐在罗马剧场式的大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几乎每个老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有一大片学生举手。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就对学生说,这门课是一次冒险,因为它所带给我们的不是更多的新信息,而是教会我们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他用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问、应答、反驳、再追问,使学生不得不陷入思维的冲突,在满腹疑问中寻求出路。
何文娟常听到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之后就会知道的,也常听老师对学生说,以后我会解释这个问题的,现在还没有时间讨论。她自己在中学时就常常遇到这样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不提问、不发言成了最安全的方式。
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思考。目前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都有创新班,大学里有创新工程、创新计划、拔尖人才计划、优才计划等等。在熊丙奇看来,这种班跟基础教育里面的快班、慢班没有差别,无非是集中老师的优势资源,而这些学生的结果是:第一,很多学生可能选择出国,到国外留学;第二,选择到外资企业。有的保研了,以后还是出国或到外企,真正留下来研究学术的并不多。
同样,现在中国的科研已经实现第一了,为什么还感受不到创新呢?熊丙奇的回答是,我们现在学生的论文特别多,硕士、博士论文也特别多,每个老师拿出简历里面都有很长的文章。“但是其中大家知道有多少的垃圾论文?博士生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很多学校要求本科学生写论文。但是这些垃圾论文是以创新为名义推进的。”他说,“这是很严峻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泡沫,现在却没有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