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跳槽40次的青年
“你跳了几次槽?”面对记者的提问,阿华(化名)颇为得意地举起了4根手指。记者问:“4次?”“再在后面加个‘0’。”看着记者因为吃惊而瞪大的眼睛,阿华笑得更欢了。
这个来自湖南常德的22岁青年,在同伴中创下了跳槽次数最多的纪录。与他一同来广东的伙伴则跳过10次槽。两人都在顺德的家具行业做了4年,已经算得上是“技术工”了,每月工资能有3000多元。
跳槽40次,阿华的月工资已经从最初的1000元出头开始,翻了两番。对于跳槽的理由,他总是用“心情不好”来概括。记者让他说得更具体些,他就会不好意思地一歪头:“七七八八的原因吧。”
具体说来,阿华跳槽的原因中,有不愿意加班,还有挨主管批评。有好几次,阿华只在工厂里做了七八天,就选择了离开。4年跳了40次,平均下来,1年跳10次,36天跳一次。
去哪家工厂上班,阿华最看重的标准是薪水。出来打工4年,他已经有了一小笔存款。每个月的工资,一部分用于上网,一部分花在吃饭上,还有一部分用来跟朋友“斗地主”。至于工厂的环境,比如饮食条件的好坏,阿华并不在意,“食堂不好就去外面吃嘛”。
没钱的时候,阿华是绝对不会跳槽的。黄京说,他就亲耳听过一个“90后”跟伙伴说手里有2000元钱,要出去玩了,回来再找工作。他们没有后顾之忧,都能找到工作,工厂还包食宿。阿华的父母在老家,不需要他寄钱养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阿华很满足。
工作对于阿华来说,似乎更多的在于享受世界的精彩。还没过完年,阿华就约了伙伴早早地离开了家,回到了春节前工作的那家工厂。“家里待久了实在没意思。”
3月4日,趁着休息,阿华和伙伴就跑来劳务市场,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有没有更高的工资”。至于未来,他还没计划。
像阿华这类热爱跳槽的“85后”,是最让工厂主们头疼的一类人。实际上,珠三角春节过后的“用工荒”,相当程度上并不十分急迫,很多工厂只是在为接下来的几个月做人才储备。
“一般的工厂,人员流动性在20%左右,招进来100个人,过几个月要走20个人。而情况不妙的工厂,流动性最高能到50%~60%。换句话说,一个500人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工厂,就得招1000人,多招的人是储备。”
然而时代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工作时间是以年为单位的;现在的年轻人,则是以月为单位的。”
相关链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
>>点击查看2010两会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