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小李还上了电脑学校,算是有了一技之长。然而找工作的路,却并不十分顺畅。离开老家湖北襄樊,小李先是去了武汉,但因为“缺乏自信、不太敢和陌生人说话”等性格原因,工作告一段落,小李的心里从此多了块阴影。
这是小李第一次来顺德。父母在广东阳江打工,那边的工厂没有适合小李的岗位,再加上男朋友在顺德,小李就逆着妈妈的意思,来到了这里。
她对月工资的心理预期是1500元。应聘过几次,工厂说“等消息”,却就此没了消息。“想做文员,又不会讲白话。上生产线,我目前还不想。”此时此刻的她,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这天遇到记者时,她正要出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总不能老这样吧。”小李和男朋友租了一间房,房租每个月200元。找工作实在不顺的话,她可能会去深圳投奔舅舅。
这种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从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的一组调查数据中可见一斑。2月,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公布了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在被调查的3630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相差悬殊。
“85后”不爱计件工资
现在是招人的黄金期,顺德领秀家具总经理张颖珐却有些迷惑,截至3月4日,很多工厂招的都是年纪大的工人,而以前招的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新生代家具生产者太少,家具行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情况——尤其是熟练工。不知道是不是人们观念的问题,整个产业中,‘90后’很少。”
这给了他一个启示,务工者未来肯定会减少。“为什么不做?比如搬运,他们觉得危险、累。”张颖珐说,上世纪90年代,顺德有100多个农民工举着标语牌找工作,牌上写着“我要找工作”。而那种场景,未来10年内都将不太可能重现。
对于“90后”,黄小强有满肚子的话想说,情绪激动之时,他甚至用上了“不正常、离谱”这些字眼。
同样,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尽早签下工作。“所谓的‘用工荒’,有时并不是劳务市场上真的没人,而是人们都不签工作导致工厂缺工。”
“‘90后’对自己的定位是错位的。很多人想做管理类工作,可文化水平又不够。可能见到大把企业在招工,他们都不愁。去找工作时,有的老板说,‘他们比老板还要老板’,叼着根烟……”让黄小强“恨铁不成钢”的还有一些“90”后带领盲目要求涨工资的行为。
“很多人都想提高工资。比如说保底有2000元/月了,‘90后’不想通过增加计件来增加工资,而是想着把保底提高到2500元,这样一来,干的不多也可以拿到更多的钱。”最近几次发生的工人集体要求涨工资的事情,黄小强认为其中不乏“90后”的因素。
相关链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
>>点击查看2010两会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