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养打造“实践研究型”辅导员
“我们的专职辅导员中30岁以下的占了61.3%,年轻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但其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在担负‘人生导航’职责时的局限性。”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赵扬认为,要推动辅导员队伍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使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为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上海着力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体系,一张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网络在上海建立起来了。按区域,从2005年开始,上海先后设立了11个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和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针对研究生、本科生、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培训要求,开展各类专业化培训。这张培训网络包含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四大模块,把各个层次的辅导员“一网打尽”。
全国优秀辅导员、复旦大学赵强老师几年来在各个基地接受了多次的专题课程培训。“基地不仅提供实务的培训,还会有很多研究方法的介绍,帮助辅导员更好地认识学生,同时它也给不同学校的辅导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而赵强在反思和交流中发现,学生们最为困惑的,还是如何进行自我规划。为此,他发起创立了“科创中心”,帮助学生通过申请课题、参与科研;他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学习自助指南》,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学会学习。
专业化的培养为辅导员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仅2007年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的申报工作中,就收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交的课题申请308份,其中,辅导员个人申请的课题占了48.2%。
在做好面上培养培训的基础上,上海辅导员培训工作开始向骨干研修深化、拓展。从2008年起,受上海市教委委托,复旦大学作为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为期3个月的研修中,学员们不仅要接受近30名来自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的“头脑风暴”,还要带着问题、任务深入到上海其他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奔赴全国各地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交流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研修专业论文。此外,上海还在西藏、新疆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每年组织骨干辅导员实训考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今年年底,上海市又启动了人才培养计划——“阳光计划”,选拔具有实际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优秀辅导员,通过持续性的课题支持、经费资助和成果展示,培养一批骨干辅导员逐步成长为思政专家。
教育政策我来评:2009年教育政策公众满意度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