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模式与管理
多种要素所构建的教学活动是有效实现生物学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发挥。优秀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因此建议积极鼓励和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的建议如下:
1. 积极推进探索性或研究型教学。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讲授内容建议“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知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提倡有些“开放性”内容,激发学生思考与自学。
2. 建议组织开展课内、课外讨论。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
3. 提倡实践型学习。实践是形成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通过应用知识可以提高认知水平。建议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安排一些实验及其 他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单列学时),加强体验性学习。
4. 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学优势,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注重师资质量与多样性。采取有力措施,吸引、鼓励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高水平学者、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知名管理人士讲授擅长的学科领域,普及前沿知识。
6. 改革考评方法。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鼓励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检查评价。讨论、作业和实践表现,均应记入课程总成绩。
六、 生物学普及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生命科学普及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
(面向非生物学类文科学生)
面向非生物学类文科的生物学普及教育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文科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引导学生从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多个视角,综合不同的思维模式,讨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各领域中的知识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点和选修知识点两个层次(部分),选修知识点的条目加“*”表示为教学“较高目标”或“更高目标”选用。
各高校可根据下述生命科学普及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内容,以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