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课程设计原则为:
1. 处理好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应结合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及其对经济、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素养。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既可采用系统阐述的方法,又可按专题板块设计
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主题,在整体上可以综合性地介绍生命的本质;也可以热点生命科学理论、应用和问题为切入点,采取专题综述、论证、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开展深入思考。
3. 注意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与技术的史实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发展的具体反映之一,建议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过程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启发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加深其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同时建议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造,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注意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结合
建议选取一些影响深远的生物技术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以及生物技术发展与生命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领域和课程设计原则,建议生物学普及教育的核心课程为:
生命科学导论A(面向文科)
生命科学导论B(面向理工科)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或生命科学导论C,面向理工科教学更高目标)
生物技术概论(面向理工科)
任选课程为:
基础生物学实验,人类生物学 ,人类遗传学,生物进化 ,生态学,生物伦理学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
“生命科学导论A”面向文科学生,根据文科学生特点和学生生物学知识基础,有倾向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其课程性质或定位可有两种安排:(1)面向文科基地班、试验班,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较高目标”组织教学内容,48学时,3学分,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2)文科限选课,按“基本目标”组织教学内容,32学时,2学分,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
“生命科学导论B”面向理工科非生物学类专业学生,其课程性质或定位可有两种安排: (1)理科平台课或理工科必修课,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较高目标”或“更高目标”组织教学内容;48学时,3学分,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 (2)理工科限选课,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基本目标”或“较高目标”组织教学内容,32学时,2学分,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
“现代生物学概论”或“生命科学导论C”、“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面向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好,对生物学教育课程有 较高要求的理工科学生开设,按“更高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基础生物学实验”是加强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课程,建议各校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开设此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细胞、分子水平),从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的基本生物学实验方法和生物技术实验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选择性,按“基本要求”或“较高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供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或兴趣选修。
总之,鉴于各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入学水平、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不尽相同,建议根据不同层次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以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生物技术发展热点及其应用为重点,并注意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精选、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各校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和深入,应逐步形成形式各具特色,内容相对系统和完善的生物学普及教育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