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试水互联网创业,机遇如潮,风险暗涌——
创客“小鱼”如何弄潮“互联网+”
“就像又一次改革开放,大学生创业进入了一个不差钱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创业协会会长李远哲形容,目前的大学生创业局面如“新笋迸龙雏”。他没有夸张,记者对大学生创客的约访就是见缝插针完成的。一刻不得闲的“老板们”忙于营销推广、约谈融资,有人已经休学专事创业。
当今时代,互联网蓝海在为大学生打开创业空间的同时,也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水创业。
“下海”,有一个好想法就能起锚
据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赵方研究,近10年来,网络创业型模式在积累演进型模式、依附式创业模式、知识转化型模式等传统创业模式的基础上,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流。而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共号为载体的创业模式因其成本低、易学习、积累用户优势突出等特点,将继续推进大学生创业迅猛发展。
2014年,美甲、美发、洗车、家政等领域都爆发了获得大量资本的“O2O”项目,这给大学生创客很大启示。“只要能敏锐抓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痛点和刚需,就能产生一个好的创业构想。”李远哲说,在小切口上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通常可以成为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起点。
北京师范大学的“蜂鸟送”项目,承诺一个小时内把帮用户代购的商品送到床头。“他们抓住了大学生喜欢吃夜食又习惯宅的特点,目前这种上门服务的模式很流行,唱响了‘懒人经济’。”李远哲介绍他进行的“清北人师教育”项目,依靠的是“O2O”创业的另一种模式——运用平台思维实现对线下资源的有效利用。“三、四线城市的初高中学生对补课有需求,而教师按规定又不能给学生补课,我就把在京高校的同学召集在一起,通过网络授课和组团返乡直授的方式满足需求。”李远哲说。
“互联网+”的大势提供了将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广阔空间,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即意味着商机。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涉及教育培训、求职咨询、生活娱乐消费等领域,服务对象以大学生、“准大学生”、“后大学生”为主,并呈现日趋丰富的类型。
“在‘O2O’创业的服务对象中,大学生用户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规模庞大且乐于尝试新的应用,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创客谢青远认为,大学生市场潜力巨大,“还要考虑高校联动的触发效应,某项创新应用一旦在某些学校取得成功,极有可能会触发其他学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学生往往能够引导一种新的‘O2O’产品由校园推广至全社会的潮流。”
好酒也得变着法子卖
高校创客团队往往擅长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们主动放大移动社交的功能。在满足用户需求、增加用户黏性上,大学生创业项目花样百出。
北京师范大学“飞狐鲜果”项目瞄准了空间尚广的生鲜市场,从产地将当季水果直邮给用户。“为了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定制了解决消费场景不便的小工具,设计了剥橙器随单寄送。”项目创始人邓永春表示,不断加强颠覆式的微创新满足消费场景需求,是团队日后的方向。
目前已覆盖北京多所高校的“三衫校园”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意定制服衫的服务。为了打造“校园潮牌”,他们在营销模式上费尽心思,“我们挑选每所学校的人气同学做模特,拍摄宣传片进行营销;再学小米公司,采取预订模式,进行饥饿营销;最大的创新点在我们使用独立客服,和用户交朋友,通过频繁互动进行用户沉淀,目前微信好友已经超过1000人。”项目创始人刘洪灏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应该巧用快速、轻巧、有用的互联网营销方式,实现用户的有效增长,为后来的竞争者设置壁垒。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