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乘着互联网的风,可以丰富教学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培训提升技能,但在线教育不会真正取代基础教育的地位。
当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在为高考“批量”加工学生时,泉源高中实验班的学生们却人手一台笔记本,根据老师为每个人分别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自学。如果觉得教室的环境太沉闷,带着电脑坐到室外也可以。如果觉得电脑也不方便,还可以用手机听微课——教室背后的墙上贴了很多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便可以获得更多老师预先整理好学习资源。
能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没有课程表,学习者永远不毕业
在传统教育的流水线上,所有学校的课表都是语数外等,泉源高中实验班创始人张良将其称之为早期工业时代的原始流水线。但是在泉源,这9门基础课程被设计成20多个学习模块,包括基本粒子、能量与转换、重大政治事件与人物、阅读与写作、沟通与传播等等,甚至还有烹饪和创业。
新技术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学体验,也让学生的思维世界无限延展。张良记得学校有个来自贵州山里的苗族学生,刚到泉源的时候完全不说话。但是等他完成课程、准备出国留学时,这个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建一个分析评估系统,列出7个指标,根据学术程度的高低、申请的难易程度和未来的学费的高低等等,把全球的大学进行分析,发现意大利的综合评分最高,所以这个学生最后去了意大利留学。3年前这个学生还在大山里,“借助互联网的学习,整个世界在他的眼里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帮学生打开不一样的门看世界,张良很欣慰。
对于繁忙的成年人来说,在线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时空限制。无论是“无忧英语”上每天25分钟、只需15元的外教一对一课程,还是“能力天空”上的免费古琴初级指法,只要你愿意,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任何一门你感兴趣的课程。而满足这种培训提升技能的需求,也是当下最火热的慕客方向。慕客即MOOC,是大型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字头缩写,网易公开课、百度传课、YY教育等纷纷加入这个风靡全球的现代教育形式,这些海量的教育资源足以让学习者沉醉其中,永远不毕业。
果壳网的MOOC运营负责人赵越举了一个例子:去年,麻省理工大学在MOOC平台上开了两门课程,叫做创业101与创业102。半年的时间就招募了13万个同学注册上课。这是MOOC历史上接受报名最多的课程。赵越曾采访过这位教创业课的老师,后者告诉赵越,如果在麻省理工学院教那么多学生需要650年,而互联网让这个不可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成为可能。
在线教育,看起来很美吗?
在赵越看来,互联网正在激励传统教育发生改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也把互联网+教育看做新一轮学习革命的关键点,但他认为互联网教育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能提供更丰富便捷的资源,而是在于让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传统的西方和东方的教育都是个性化的,但是现在有些县中学最大的班级有200多人,效率上去了,学生的个性丧失了。”谢小庆强调,“互联网给我们保持效率的同时,重新实现个性化的教育,这才是我们互联网+更重要的意义。”
其实教育触“网”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1年,部分北京小学就在课堂引入了iPad,每周可以上1节iPad教学实验课,学生们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在iPad上完成绘图、答题和课堂演示等多项操作。这项措施当初就曾引起争议,有人担心孩子会陷入电子游戏,有人担心会危害孩子视力。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最近又发现一个问题:现代技术应用过度会起到反作用。
“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学习资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进步。但是教育技术不是说越先进、速度越快,就越有效率。”程方平说,“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写的板书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学生的具体反应进行随机的最有效的交流,而触摸屏很难有这样的效果。”他担心,互联网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学生和教师会陷入新的“预设式”教学里,失去自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