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知名咨询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400多万个APP应用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超过八成的APP沦为摆设,成为无人问津的沉睡“僵尸”,既显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也显示了创业路上优胜劣汰的残酷。怎样避免重蹈覆辙?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创业正日益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社交网站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你创业了吗?”“我创业了,最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从理论上说,微信公众号确实有可能创业成功。只要吸引足够多订阅用户,就能发布广告,或者销售商品赚钱,还有可能吸引风险投资。但在实际中,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小到就像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近千万个微信公众号中,能赚钱的只是凤毛麟角。
从一些创业个案来看,这确实也是一条有例可循的终南捷径。其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天量移动互联网络用户的口味“深不可测”,谁都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幸运彩蛋”砸中。脸萌、足记不都是这样吗?一夜睡醒,“燎原大火”就已经烧到创业者床前来了。
但实际上,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多如牛毛的APP中,称得上市场成功的恐怕不到10%,超过九成应用程序都是成功者的“铺脚石”,成为“一将功成”背后的“万骨枯”。究其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同质化竞争中,新进入者、小微企业很难挑战市场竞争格局,跟风创业、同质化创业只能制造一堆“创业泡沫”。
可见,创业并不是有了“实干”就行,还要学会“巧干”。所谓“巧干”,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见人所未见、做人所未做,绕开与他人同质化竞争的老路,避开与已有企业正面交锋的锋芒,敏锐发现、精准捕捉、深度挖掘新商机和潜在商机,才更有可能出奇制胜,获得成功。由于受制于经济实力等因素,以及创业领域失败率较高的现状,创业者更应该从“小而美”的项目入手。小者,投入少、风险可控,而且“船小好调头”,在风险高企、失败频繁的创业领域,能够进退自如、灵活变通。美者,就是具备他人所没有、不能或者不善的卖点。尺短寸长,只要有一项过人之处,就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中国市场有十几亿消费者,全球市场有几十亿消费者,只要能够完美解决消费者的一个痛点、满足一项需求,只要赢得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细分市场,在天量消费者这个基数面前,都会变成一项大生意。这些获得市场回报的“小而美”,就有可能逐步成长为“大而美”。
八成APP成为“僵尸”,见证了创业的高失败率和高风险,但它不应该成为裹足不前、知难而退的理由。相反,它应该促使创业者主动避免同质化、重复性的“创业泡沫”,在清醒意识到高风险、努力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以一个个匠心独具的“小而美”项目不断试错,探索通往创业成功的可能路径。只有层出不穷的创业创新,才能激发出市场的蓬勃活力。实践已经证明:总有一批基因优良的“小而美”创业企业,在经受市场大浪淘沙的洗礼之后,成长为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参天大树,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