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最新动态

主任谈:高校关注的信息化重点工作有哪些?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20-12-08

  当前,高校关注的信息化重点工作和实践有哪些?在2020年中国高校信息化主任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陆以勤,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侯孟书,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李征围绕继“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外的另一个话题“校园信息化实践2020”展开了讨论交流。研讨由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刘峰主持。


刘峰 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陆以勤:新基建赋能一流校区智慧教育


陆以勤 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是省部市校共建的“在地国际化”办学试验田,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在校区建设过程中,信息化项目是单列的,可以称之为“新基建”。

  对于这个“新基建”的通信能力和算力,我们做了适度超前部署。例如在通信能力方面,我们建设了校园网和物联网两张独立的网络。两期工程规划建设共8万多个IP信息点,人均达10个;所有公共场所实现了WiFi全覆盖,100%支持IPv6;此外还规划部署近5万个物联网节点。

  网络架构采用SDN(软件定义网络)体系结构,是国内最早整体采用SDN的高校之一。之所以选择SDN网络,是考虑到通过 SDN 控制器实现网络设备的自动化配置,可以满足我们建设周期短,快速部署网络的需求;同时可以将有线无线深度融合,简化 VxLAN 的复杂配置工作,采用 VxLAN 技术实现专网隔离、用户IP全网随行等功能。

  通过SDN技术,各类不同业务网络可以方便进行分层切片,实现多个逻辑隔离的业务专网,并且对于海量哑终端接入专网,可绑定设备信息,与接入位置无关,方便实现校园物联终端的可信入网。

  目前校区已划分出10多个业务专网,为智慧校园打造感知灵敏的神经系统。另外,SDN控制器细粒度采集网络设备信息,快速下发网络安全和资源调度策略,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给新基建提供足够的算力,我们还建设了地上面积12,800平方米、设计总容纳764个机柜的数据中心大楼,采用三路供电,一期由6台2000KVA变压器供电,二期拟增加6台2500KVA变压器,核心机房备2台1200kW低压发电机,采用水冷空调,在规模方面是目前已建成的高校自建数据中心面积最大的。

  此外,我们搭建的智慧校园中央监控平台一期每天从20多个专业系统采集200多万条数据,可对这些系统的数据进行存储、融合、分析、深度学习,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关联和业务协同,向应用层提供数据呈现和各类主题应用接口。

  目前,我们已初步建设了校园数字孪生,部分系统实现了反向控制,初步实现一些复杂的应用,如安防联动、应急事件响应、智慧课室课堂教学分析、学生个性化指导等,为赋能一流校区提供基础。

  侯孟书:校园信息化不能“重建设 轻服务”


侯孟书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2018年,我刚就任目前的岗位时,学校领导明确指示: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化也要争创国内一流。顶着巨大压力,我走访、学习了国内10多所985、211高校。回来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调整信息中心机构设置,成立用户服务部,改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原有“重建设、轻服务”的工作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效果很明显,在学校机关部处的测评中,信息中心由原来的倒数跃升至前列,获得2019年部门考核优秀。

  今年疫情爆发之后,信息中心全力支持学校的抗疫工作。两项工作值得分享:一是近两年来,我们建设了网上办事大厅,有100多个业务办事流程,在疫情期间,这些流程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疫情防护工作;建设了100多间智慧教室,在学校上万名研究生复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我们在2018年预判,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校园网的使用会从有线为主过渡到以无线为主。因此,近两年,我们加大了无线网的建设力度,现在无线网络的流量从原来的日均2G-3G提升至日均7G-8G,有效地支撑了疫情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管理、科研工作。

  在两年多的信息化工作期间,我有一点心得体会:信息化要顺势而为,更要乘势而行。网络安全工作一方面国家教育部有刚性要求,教职员工、师生必须遵守,但另一方面要给老师们留有充分的通道和时间。比如,学校教师主页分散,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信息中心要统一起来,涉及大量教师主页迁移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先建立教师主页平台,并下发通知给定期限,期间我们主动配合各学科老师转移网页,但到期限时坚决关掉,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

  李征:信息化实践要有良好的理论支撑


李征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实践,需要有良好的理论来支撑。结合我转岗之前的研究工作,我认为信息化建设可以借鉴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有三点:

  第一,软件工程实践强调“过程决定质量”,是指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决定了软件质量。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变化,信息化建设要快速响应这些变化。要将以往要求用户需求尽量不变的工作思路,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一定会变”为前提,思考信息化服务如何快速响应变化。为此,可以借鉴软件工程敏捷开发模型,打造全校一体化的流程平台,通过敏捷化流程开发应对和处理业务部门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二,软件工程实践强调“复用决定效率”,是指最大化复用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信息化建设过程什么是可以复用的?我们经过思考,实现数据的复用是提高信息化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其核心工作是做好数据共享。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进行全校范围的数据治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只有实现数据的充分复用,才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第三,软工程实践强调用户体验,信息化工作也要尽量提升用户体验。信息办的职能要从管理转向服务,我们提供的各种系统和产品,都要考虑是否充分体现了用户体验原则。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