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应用防火墙的特点
1.异常检测协议
如果阅读过各种RFC,就会发现一个被反复强调的主题。大多数RFC建议应用自己使用协议时要保守,而对于接受其他发送者的协议时可以自由些。Web服务器就是这样做的,但这样的行为也给所有的攻击者打开了大门。几乎所有的WAF对HTTP的请求执行某种异常检测,拒绝不符合Http标准的请求。并且,它也可以只允许HTTP协议的部分选项通过,从而减少攻击的影响范围。甚至,一些WAF还可以严格限定HTTP协议中那些过于松散或未被完全制定的选项。
2.增强的输入验证
就频繁发生的Web安全问题而言,有些是源于对Web设计模型的误解,有些则来自于程序师认为浏览器是可信的。很多WEB程序员用JavaScript在浏览器上实现输入验证。而浏览器只是一个用户控制的简单工具,因此攻击者可以非常容易地绕过输入验证,直接将恶意代码输入到WEB应用服务器。
有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在服务端进行输入验证。如果这个方法不能实现,还可以通过在客户和应用服务器之间增加代理,让代理去执行Web页面上嵌入的JavaScript,实现输入验证。
3.消极的安全模型vs.积极的安全模型
曾经设置过防火墙规则的人,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建议:允许已知安全的流量,拒绝其他一切访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积极安全模型。恰恰相反,消极安全模型则是默认允许一切访问,只拒绝一些已知危险的流量模式。
每种安全模型方式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消极安全模型:什么是危险的?
积极安全模型:什么是安全的?
消极安全模式通常使用的更多。识别出一种危险的模式并且配置自己的系统禁止它。这个操作简单而有趣,却不十分安全。它依赖于人们对于危险的认识,如果问题存在,却没有被意识到(这种情况很常见),就会为攻击者留下可趁之机。
积极安全模式(又称为白名单模式)看上去是一种制定策略的更好方式,非常适于配置防火墙策略。在Web应用安全领域中,积极安全模式通常被概括成对应用中的每一个脚本的枚举。对枚举的每一个脚本,需要建立一个相应列表,表中内容如下所示:
◆允许的请求方式(比如,GET/POST或者只POST)
◆允许的Content-Type
◆允许的Content-Length
◆允许的参数
◆指定参数和可选参数
◆参数类型(比如,文本或整数)
◆附加参数限制
上述列表仅仅是个例子,实际的积极安全模式通常包括更多的要素。它试图从外部完成程序员本应从内部完成的工作:为提交到Web应用的信息验证每一个比特。如果肯花时间的话,使用积极安全模式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个模式的难点之一,在于应用模式会随着应用的发展而改变。每当应用中添加新脚本或更改旧脚本,就需要更新模式。但是,它适用于保护那些稳定的、无人维护的旧应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